小班研讨

小班研讨 |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

发布时间 :2021/09/2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当“躺平”成为一个网络热词的时候,也意味着知难而退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处事态度。“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道理都懂,但是知易行难,这一场小班探讨围绕面对困境的两种态度,尝试真正深入地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一种人生哲学,对于当下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有着何其重要的意义!




主讲人:王锦州 杨剑飞  

其他小组成员:张佳 刘轩钧 魏书琪 李家豪

大班老师:黄楼    

大班助教:叶丽婷      

小班带班助教:孔熙瑞


主持人抛出话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是面对困境自古即有的两种不同态度,为与不为,都是人生的选择。


经过讨论,本小组更认可“知其不可而为之”,原因如下:



Image            

第一组发言人:张佳 刘轩钧

         



张佳: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题目的出处,它是出自春秋时期,子路与晨门之间的对话,而且最开始只有前面一句。原文是这样的: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刘轩钧:它的意思大概是说: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这里,他们就谈到了一个人:孔氏——也就是孔子。春秋时期,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诸侯国各自称王,周王室名存实亡,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混乱世代,孔子出现了,“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便隐喻着他对周代礼仪文化的追寻。在鲁国被排挤以后,孔子便开始周游列国,诲人不倦。而这里守城人的话,说明孔子的行为是失败的吗?我们的看法是,孔子的行为当然不是失败之举。


主讲人王锦州: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文化品格,我们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山海经》里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可以说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先声,而在孔子这里,这一文化品格得到了确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可不可在天,为不为在己”,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在礼乐崩坏天下纷争的春秋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注定是不会被各国的君主采纳的,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因此达到了一种照亮了后世的精神高度。


Image            

第二组发言人:魏书琪 李家豪

         



魏书琪:我这里要说的是“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对道义的坚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起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希望渺茫的,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践行使命,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


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多次挫折,他知道自己的观念思想与诸侯不符,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道义,不停地游说各个国家,希望接受自己的建议,希望自己能够入世。所以我们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也就体现在其中了。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曾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也凸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这也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另一种体现


李家豪:我们来做一个对比——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我们来对比看看“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而不为“在那个时代所对应的两种人以及他的思想。


一种是辟人之士,它所对应的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指的是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但仍积极入世。由于季康子等人的专权,孔子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只能离开鲁国去卫国,而又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坏话,于是又到了陈国。多年来,孔子到哪里,哪里就有坏人与他作对,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就是一个逃避坏人的过程。


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他一方面对消极避世的人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坚决走积极入世之路的决心。孔子的一番话,充分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而另一种叫做辟世之士,对应的是”知其不可而不为“。“滔滔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春秋末期,天下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这句话意在:天下到处都是滔滔洪水,你们到哪里去找得到真正的渡口呢?这个社会,你们是找不到出路的。这便是辟世之士:世道混乱,那就隐居山林,避而不出。


主讲人杨剑飞: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一件事做不到(不可为)而选择不为的话,那么这件事将一直不会有任何进展。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而选择不为,大多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付出,是对懦弱的掩饰,是一种自我安慰。从这个层面去解释,那在某种意义上也便不存在不可为之事了。


Image            

主讲人:王锦州 杨剑飞

         

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只有为之,方晓结果。不为,何以知不可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其实也是一种挑战。正如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所言。"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等等情况的发生。


屈原的九死不悔,文天祥的丹心汗青,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这一文化品格的典范,在国破家亡之际,他们给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到了近现代,面对着苦难深重的家国,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和悲壮,走上那条知其不可的路;民国之父孙文,无兵无钱,屡遭背叛,走上那条知其不可的路;五次反“围剿”,前有高山大河,后有重兵追击的工农红军,走上那条知其不可的路……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神话,志愿军走的也是那条知其不可的路;从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荒漠上造出两弹一星,到游弋大洋的辽宁、山东号航母,到俯瞰地球,仰望太空的“天宫”空间站,走的也是那条知其不可的路;而就在新冠疫情疯狂肆虐之时,十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对于那无数的医护人员和建筑工人来说,难道不也是从那条知其不可的路上走出来的吗?


Image            

           
结语            

           

小组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我们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出处出发,围绕孔子的一生,细致的阐述了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阐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赞扬了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的坚毅信念,也辨析了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的区别,宋代钱时解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


晨门的“贤”是知难而退的避世者的聪明,或者也可以说是利己主义者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理由,是“躺平”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论其境界,则与孔子相去远矣。孔子一生百折不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如此重大的影响,直至今日,“知其不可而为之”,依然是中华民族能够迎难而上,创造出一个个“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内在动力和文化自信力。


文字:2021级资环学院人文导引小3班1小组

图片: 来源于网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