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

优秀作业 | 李林轩:美育人生

发布时间 :2020/06/0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undefined

作者

李林轩(2019302140030)

测绘学院2019

(本文由外语学院张惠兰老师推荐)

盘古创世,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龙凤呈瑞,虎豹凝姿,江川河海锦绣溢彩,山陵丘墟天星阵列,自然之文多姿多彩。伏羲氏象法天地,观物取象,创制八卦,人文始生。


如果说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开启了人类智慧文明,那么用以蔽体的几片无花果叶似乎也就意味着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自公元前六百至三百年的那次思想大爆发起,主张寓教于乐、陶冶人心的美育思想的篝火就在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原道”与“游戏冲动”:美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有心之器”的人与形而上价值本体的天同生并立、和融共生。刘勰把美(文)视作宇宙准则(道)的体现,认为美是天经地义的。昊天之际,“日月叠璧”、“山川焕绮”,推及世间万物,则“动植皆文”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面对灼灼桃花、依依杨柳,“性灵所钟”的人自然会“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美最早的用途是解放感性,然而“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人们便尝试诉诸对本体的理性认识,于是礼乐文化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美有了“顺美匡恶”、“陶铸情性”的功能,被赋予泄导感性的责任,把粗犷的生命情调上升至逍遥的审美境界。

undefined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哲学语境中,人是个体的人、自然的人,具有关照生命、反映状态的感性冲动。它追寻变化与享受,要求赋予时间以内容。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也具有体察形象、表现人格的形式冲动。它追寻真理与法则,要求赋予多样以和谐。在席勒看来,他所处的时代理性已经启蒙,然而人性却被撕裂。面对斯文扫地的社会,要克服时代疲软以解放人性,就要找到正义与需要的中间位置,让状态和人格都得到尊重,让形式在我们的感觉里被注入生命,让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成为形象。他选择假道美育弥合人性,通过艺术活动和审美游戏,让个体面对“活的形象”产生游戏冲动,作为素材感觉到他的自由,又作为精神认识到他的存在。在审美的活动中,人由实在转向形式,由感觉转向规律,由受动转向自由,由低级认识转向高级认识,由有限存在转向绝对存在。就在此间,“抽象的头脑”和“务实的心灵”得以融合,人由自然的、粗鄙的人转变为审美的、大写的人。

undefined

故宫


从故宫的琉璃“金顶”到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从汤显祖笔下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到莎士比亚做的一场仲夏凉夜之梦,美的体验无处不在。在审美活动中,自然与道德、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相伴而生,达到调和,它们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神思”与“活的形式”:审美的境界


当人们的双手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随即进入了自由游戏的状态。从原始歌舞野蛮强烈的生命宣泄到磐钟齐奏圆润文雅的节拍韵律,从面向个别的、新奇的形象而产生的物质的、动物性的低级游戏,到面向普遍的、自由的形式而产生的审美的、完整人性的高级游戏,其中影影绰绰地蕴含了人类对本然性情的社会化重塑。审美是一种假象,但它并不冒充现实与真理。作为自然境界的审美境界,在可怕的力的王国和神圣的法则的王国之间,尝试调节两性关系,扬弃物质与形式的片面性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偶然性。在与日常生活的垂直切面,通过审美活动,人的身心摆脱桎梏,精神自由翱翔,达到一个远观诸物、近察诸身的超然之境,进入一个逍遥物外、啸傲湖山的自由王国。

undefined

巴黎圣母院


松柏长青,是因为其具有坚贞的品质;寒梅怒放,于是它被赋予了高雅的节操。情志是精神,事义是骨髓,辞采是肌肤,声律是声气。文艺作品的“生命之喻”投射出审美主客体物我相感、交融互渗的生命境界。创作者激情澎湃贯注高山,热情洋溢融入大海,“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与此同时,审美主体品味音韵声律,体察文辞彩饰,感受变化创新。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气”同时被注入作品,孕育出了生气充盈的“活的形象”。就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融合物质与形式、感性与理性,达到至臻圆满之境。

“程器”与“第二创造”:美育的途径与旨归


在东方农业文明基于宗法结构的名教秩序论中,人是人伦之人、宗法之人,美育研究的是“品性”的塑造;而在西方工商文明基于市民结构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是自由之人、个性之人,美育探讨的是“人性”的解放。中国的美育是政治美育,向来重视经世济民的道德文章,讲究“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寻求天人合一,培养的是克己复礼的君子,是穷困时“独善以垂文”,腾达时“奉时以骋绩”的栋梁之才。而席勒则认为:艺术家应该向上仰望“尊严和法则”,而不是向下追求“幸福与需要” 。从柏拉图宣扬身心的优美和谐到席勒主张人性的完整圆满,西方美育更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在主客体的对立关系中,通过主体自身的和谐化消除对立,培养的是高扬主体性的“个性人”。


通过美育达到“和谐”,首先就要树立起真、善、美协调一统的审美观和育人观。论文则文质并重,要“为情造文”、“述志为本”,在“情欲信”的基础上强调“辞欲巧”。论人则表里如一,要有“楩楠其质”的内在美,也要有“豫章其干”的外在美,要在审美的状态中,把松弛人心的溶解性的美和提振人心的振奋性的美融为一体,成为最接近理想的美。其次,要净化调适,营造美育环境。文雅高洁的环境培养儒雅平和的品性,粗劣腌臜的场所助长懒惰野蛮的风气。“淫词在曲,正响焉生”,只有在调畅心气、天籁自然的情境中,才有可能感受美、欣赏美、认识美,获得美的启迪。具体到育人的方法,就是要做到:博观圆照,以雅养正。要重视基础,因为“才有天资”,认识到美育的对象既有“野人”也有“蛮人”,然后选择高尚优雅、适合对象的审美材料,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增广见识,体验各种美的类型,得到美的陶冶。

undefined


揆诸当下,在我们拥抱现代化,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抽去生命精神和审美意识的美育正在成为异化人性的工具。一些人把美育伦理化,用僵硬的说教品味一首激情热血的歌曲;一些人把美育享乐化,骇人听闻地沉沦在灰色文化的地界。当庄严肃穆的生命之美堕落到世俗尘埃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唯有“征圣”、“宗经”,借助经典的力量,震其暮气,涤荡浊心,升华感性,让其重新认识美和生命。


审美教育是一朵摇曳在人类史诗长河中的璀璨之花,它汲取历史、自然和人文的营养,充满变机与灵动。它让恣纵飘逸的诗性,植根于民生的现实,照耀着理性的光芒;让规矩绳墨的道德,浸润于理想的浪漫,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从《审美教育书简》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自由之人到《文心雕龙》揆诸社会现实的道德君子,今天的我们研读和吸纳这叠压在岁月年轮之下的文明硕果,对如何回答“人”与“天”的命题可谓大有裨益。

undefined

席勒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