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

优秀论文 | 人,善,真理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指导教师评语】 本文的标题“人,善,真理”较为博人眼球,文章是基于《理想国》的部分思想阐述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作者的个人积淀深厚,善于借助很多例子论述;同时,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使用对比等方法。全文行文思路清晰,论述有层次感,结尾进行升华,很不错。(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学英)


作者:傅昭龙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人,善,真理》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的思考。我们所见的世界是现实,但还有一个不可见但可知的世界,被称为“理型”世界。而在“理型”世界中存在的便称为“理念”,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它是理念的投影。


二、人是什么?

有这么一个故事:柏拉图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于是他的学生就去鸡棚里把一只鸡拔光了毛给柏拉图看——无毛,两脚,直立,动物。[1]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却引申出两个问题,柏拉图为什么要这么说?人又是什么?


人的定义确实比较难下,“无毛、两脚、直立、动物”是人的特质,但却不是人的本质。按照柏拉图理念的观点,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型”,它只存在于“理型世界”之中,可以被人们知道,但却很难描述,被描述出来的,只是具有人特质的投影。这甚至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作为人的本质的理念,只是存在于“理型”世界之中。我们也许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它是什么,因为没有人可以达到彼岸,所以柏拉图无法给出任何一种解释说明什么是人。也就是说,我们脑海中所认为的人的概念,只是人一些特质的总和,这也是对人的“理型”的一种认识。



对比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就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这对于马克思解释其哲学思想,固然非常有用,但如果按照柏拉图理念论的观念,我们只能说,社会性只是人的特质,不一定是人的本质。事实上,研究表明,一些生物族群也有类似人类的社会结构。人的本质在“理型”世界中,认知与思考,只能让我们不断接近它,但永远也不能达到。


人是人的“理型”的投影,有两种途径来理解。


其一,把整个人类的总体看作人,就好像苹果,无论长得什么样的苹果,都是苹果的“理型”所投影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人的“理型”所投影的。人类不断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过程,即是不断上升、不断接近“善的理型”[3]的过程。


其二,把个人看作一种物,每个人是独属于其本人的“理型”的投影,而这个“善的理型”,则是每个人心中的完美的人,自身努力的过程便是不断接近“善的理型”的过程。


柏拉图理念的现实意义之一便在这里。无论就整体还是就个人来讲,从现实世界接近理想世界的方法就是如柏拉图所说的“接受教育”,也就是我所说的学习和努力奋斗。


但其矛盾也在这里显现出来:人的“理型”是现实的人的追求,现实的人不断努力却永远无法达到“理型”,这是第一个矛盾所在。正因为永远无法达到人的“理型”,人类才可以不断努力发展,人才会不断地变得更加优秀。



第二个矛盾,“理型”是抽象的概念,人却是现实中的实物,人的“理型”是人所创造的,现实的人不能知道“理型”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可以知道它的存在,却无法去理解。而要解释这个矛盾,则要明白理念是如何产生的和善的概念。


三、理念的产生

理念是如何产生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说,理念是柏拉图想出来的,这都是柏拉图的思考。当然,这可以成为一种答案,但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实际上,对于理念的产生,柏拉图并没有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他只是告诉我们,“理型世界”存在于彼岸,“理型”就在那里,好像它是本来就存在于那个地方的。


但并非如此,仍以苹果为例,现在有一个小孩,他还很小,之前并没有看过苹果的样子。他会问:“这是什么啊?”他的父母会告诉他,这是苹果。现在他知道了,他父母手上拿着的那种红色的物体是苹果。随着他长大,他看到了青色的苹果、大的苹果、小的苹果。现在你拿着一个苹果,你很确信(事实也如此),他之前没有看过你手上拿着的苹果,但他还是知道,你手上拿着的东西,就是苹果。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认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知道的,其实是事物的特质,比如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然后通过经验的累加,不断了解事物各个方面的特质,这个事物的概念就出现在人的脑海之中,于是人可以通过经验和概念来判断事物。所以,总的来说,事物特质的总和就是事物的理念。理念的产生由此而来。


四、善的概念

善的定义,在《理想国》中,同样没有具体的定义,仅仅是说:“但是我担心我的能力办不到……但是关于善的儿子,就是那个很像善的东西,我倒很乐意谈一谈,假如你们爱听一听的话。”[4]关于善的描述,也只是那个所谓的善的儿子,也就是善的许多特质,比如美德、真理、知识等。善的本质又似人的本质那样,可知而不可理解。


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事物的理念是事物特质的总和。由此来思考,善的理念就是善的特质的总和。那么这里又产生了一个矛盾,苹果的特质是客观的,但善的特质却是主观的,就像我们对于某些事情难以区分好坏一样,善的理念是特质的,善本身就会包括彼此矛盾、彼此冲突的特质,比如善的道德就有绝对主义道德和功利主义道德之分,它们便是矛盾的。如此看来,善不是一成不变、永恒完美的事物,而是根据不同时代人们思想的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柏拉图理念观的本质,理念是特质的总和,而柏拉图没有区分特质和本质,也没有区别人们脑海中的概念和“理型世界”中的理念。柏拉图真正意义上的理念,其实只是给事物本质说法的一个外壳,它是可知的,却无法理解,无法用言语说出来,因为一旦用言语描绘出来,便成为了事物特质的描述。而人们脑海中的关于事物的概念,是关于事物的部分特质,比如,一个人知道苹果,但从来不知道苹果还有青色的,他不会说这是青色的苹果,但他可以通过猜测来判断这可能是个苹果。


所以现在可以解释人的“理型”的第二个矛盾,“理型”是人创造的,却无法理解,这是由于柏拉图理念观本质的矛盾,即真正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它只能通过特质被描述出来,所以可知而无法理解。还有一个矛盾则来源于善本身的矛盾,善的理念是善的特质的总和,它本身是矛盾的,它包含着彼此冲突的特质。


五、真理与科学

除了人和善的分析,柏拉图理念对于科学,也有其现实意义。在柏拉图理念论的观点下,科学知识的“理型”便是真理,是这个宇宙的法则。真理是不变的,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判断,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否是真理。真理无法被证实,一旦被证伪,它便不是真理。科学发展,就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知识不断接近真理的一个过程。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我们掌握着真理,如牛顿力学,但事实也已经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科学知识是绝对的真理,真理是永远无法达到的,科学便由此而发展。像伽利略否认亚里士多德,牛顿力学也只适用于宏观、低速、弱力的场合,每一次对所谓真理的质疑,都是科学的一次发展。不用在意真理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因为我们本来便不能达到,保持着质疑精神,怀疑所有的“真理”,科学便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第欧根尼:《名哲言行录》,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页。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翻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0页。

[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5-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