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

优秀论文 | 成人三境

发布时间 :2019/09/20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成人三境


陈佩仪·弘毅学堂理科四班(2018300001093)

指导教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文建东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曾对众人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①]在我看来,参禅如此,为人也如此。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分别为:处世以成人;治世以成人;治心以成人。


一、处世以成人

若行至山前,只有山上的青葱林木和砂砾土石映入眼帘,若走到水边,眼里盛装的仅仅是碧色湖水与层层涟漪,那我们只达到了为人的第一重境界“处世以成人”。


第一重境界是一种较浅的流于物质层面的认知。处在这一重境界的人,不过是把双脚触及到的真实可感的坚硬土地作为存活的依据,把物质的欲望与显而易见的有幸或不幸作为生活的着眼点。只看见眼前的苟且,就可能会忘记诗与远方,就可能会忘记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此这般深陷于庸碌生活的泥沼,只见生命的硬度而无生活的质感,人终究会变成在生活重压下匍匐的蝼蚁。


值得庆幸的是,现实生活里有不少人虽身在生活的沟渠,但不把自己囚禁在这毫无意义的人生第一重境界,而是抬头仰望星空,期盼着精神的飞跃。我们欣喜地看见蜗居在北京皮村的育儿嫂范雨素从不抱怨物质生活的艰苦,反而用自己这“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告慰这个贫富极化的世界,用一分暗讽、两分幽默和三分暖意修炼出自己的坚韧人格。我们欣喜地看见湖南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不拘于严寒酷暑下水泥森林间的奔忙、不受限于马路边横冲直撞的电动车,以“扫地僧”的平静姿态完成人生的逆袭,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王座,震惊国人。生活满地的六便士,却让他们看到了月亮。


二、治世以成人

在为人的第二重境界里,有人站在山脚见到的不是峰峦,而是建功立业、以己度人的抱负;立于水边遇见的不是江河湖泊,而是阶级纲常、仁性道德的高低。翻开《论语》《红楼梦》的书页,我们能体悟到这种“治世以成人”的人生状态。


不可否认,在“治世以成人”这一境界里,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完善自身、修德达仁进行探索。在儒家价值观里,人的完成在外靠“治世”,在内则依赖“仁性”。品德高尚的君子要有竹子般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迟钝的秉性,要具备“坦荡荡”的开阔胸襟;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礼”的要求:不合礼制的场面不要看,不合礼制的旋律不应出现在君子的家中,不合礼制的话语不能从君子的口中说出,不合礼制的事情不要去做。


然而北宋张载的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②]道出了多少士大夫“治世以成人”的抱负!在天下寒士心里,“成人”的标志不正是:为天下社会建立起道德价值之心、为万千民众指明正确的命运方向和生命意义、为古往今来的圣贤接续学说并推陈出新、为天下后世奠定太平的基业吗!追求“治世以成人”的人怀抱着修炼自身以安顿百姓的梦想,把自己放在知、行、德、能的框架里生长,企望达到才智配做一个官、操行统领一个乡、品德称得上一国之君、能力可孚一国众望的境界。


不仅孔子劝告天下读书人,就连大观园里的女子湘云也劝诫宝玉:“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③]这不是湘云的本性,却是世俗的眼光。是时代把宝玉往这第二重境界上指引,是社会撕扯着宝玉的天性,是封建的桎梏告诉他男子长大了就该去背诵八股文、去考取功名、加官进爵,去向着庙堂之上的高位前进。


映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处在“治世以成人”的第二重境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看见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能是这个快时代里最容易被意识到的成就。庸俗的人可能会说“为了金钱名利”,为了更高的薪水,为了更大的决策影响力而工作;高雅的人可能会说“为了理想”,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人格,为了年少以来放不下的抱负,为了复兴祖国的民族大义而负重前行艰苦奋斗。君不见,以百万计的中国军人以坚韧品格支撑“治世”理想,在撤侨维和的场景里抛洒热血,保家卫国的同时更成就自己;君不见,志在“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华为企业以科技实力支撑“治世”理想,在国际科研战场上搏击长空,成就自身领跑世界的目标。


三、治心以成人

历经回环曲折、行至为人的第三重境界,我们见山不是有形山,而是心中的沟壑,见水不是有形水,而是心中的思想泉流。到达这一境界的人虽身处尘世但已经超脱尘世,看见的是最质朴的内心,这便是“治心以成人”。在品读《庄子》的过程中,我才感受到了这“治心以成人”人生状态的皮毛。



然而这“治心”,并不是改换自己的心意来随时迎合世俗的眼光,也不是练就宋荣子那般“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④]的平和内心,而是一种真正的自在逍遥的心态,是听从自己内心对世界的真正的回音。为了追求自在的人生境界,庄子将天性与本真奉为圭臬,而完全地弃绝人间的艺术,对人造的美皱起了眉头。“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彻底的真和朴,一切违背天然情性、生命本根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在庄子面前都遭到致命的粉碎性的打击,而不是一枝一节的损伤。”[⑤]这种纯粹朴实的美,不必刻意也无需添加过多说明,包含了一种“愚钝”的圆润庞大之感:大道无需说明就会在人心中,大辩无需言论就能显现出真相,大仁无需钟爱便可惠及众生,大廉无需谦让就可在社会上传播,大勇无需健悍便能彰显。


位于第三重境界的人,会对身外的名声说不,会追求一种不被生活带上镣铐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⑥],真正完成的人格,是忘却自身、无所作为、无心声名的,宛如一张纯白无褶皱的纸,不能有一丝一毫俗世的玷污。在庄子眼里,一切的声名利禄都比不上纵其天性的自由,他选择终身不仕,不正是因为“名者,实之宾也”[⑦],名不过是实的毫无意义的附属品吗?那些可以顺应天地自然之道,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换,纵身遨游在无边无界之地的人,早已抵达无所凭借的“治心”境界,自然也不需要名声的拖累。


既然秉持着遵从心灵的原则,又与外形相貌有什么关系呢?在庄子的梦里,他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梦醒了,他又形迹蠕动地变成了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⑧]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但只要达到了心灵层面的无所凭借的逍遥之态,是人还是蝴蝶又有什么区别?庄周梦蝶是一个绮丽绚烂的梦,不仅闪耀着蝴蝶美丽翅膀反射的阳光,还晕染上了物质幻化的色彩。“梦境不是寻常的,它连着宇宙鸿濛的初始,连接着忘却身外的得失祸福,也连接着庄子至美、至乐、至人的终极追求,梦境离无穷之门已不遥远”。[⑨]在一只扇动的翅膀里看出世界,在一只蝴蝶里看到彼此模糊、物我合一的天国,在庄周的梦境里盛住逍遥,一刹那就是无限。


处于第三重境界的生命,是一种飘逸飞升的生命,逃离了地面上俗不可耐的认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⑩]因无需凭借外物而几乎不具备恼人的重量;是一种拥有辽阔视野的生命,可以将无尽的苍穹、无边的大地、来往的苍生都囊括在生命的意义之中,天地跟我同生并存,万物跟我共为一体;是一种拥有哲学质感的生命,冷静平和地处在波澜起伏的世间,孕育出一种安于时运,处于顺天的处世哲学智慧。


反观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达到第三重境界呢?疲于追名逐利的士人不能舍弃心中的抱负,不急切于追求幸福的“泠然”的列子不能失去风的凭借。城市黑夜里升起的五彩霓虹、人工雕饰的钢筋水泥森林不再顺适天然;古籍里泛黄的三纲五常、现代人心间大写加粗的秩序等级观念是对无为的背弃。如果不允许任何凭借过于绝对,如果世界上已存在的人造之物不可挽回,那我们可不可以后退一步,至少去寻求一种婴孩般的好奇、一种质朴的存在、一种整体的和谐?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答“何以成人”?我们自己又该选择上述三种哪一种的成人之道?“处世以成人”可以满足基础的物质需求,“治世以成人”可以帮我们赢得称赞与目光,“治心以成人”可以给予我们赤子之心与本真自由。对着手机屏幕敲打不出成人之意,困在摩天大厦的迷宫里找寻不到生活之道,唯有叩问自己的心灵,与自己的心灵素面相对,才能悟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注释:


[①] [宋]普济:《五灯会元(下)》,中华书局1984版,第1135页。

[②] [宋]张载,杨时,桂万荣,(元)程端礼:《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版,第38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31页。

[④]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⑤]范曾:《老庄心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⑥]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⑦]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⑧] 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⑨]范曾:《老庄心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⑩] 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