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课程

通识课程 |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发布时间 :2020/12/0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今天介绍的是属于第一板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通识课程《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是一门探讨世界华文文学之美以及人们对这种美的感受的一般规律的课程。本课程以跨文化的比较视野,以贯通中西的纵深掘进,侧重于对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前沿性和审美性的作品进行鉴赏。

01

课程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赵小琪

赵小琪,1962年生,湖南邵阳人。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台港澳暨海外华语诗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团队成员

张晶

张晶,1982年生,湖北黄石人,文学博士,跨文化传播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曾赴台湾元智大学、日本立教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跨文化传播学,讲授《比较文学》、《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研读》等课程。


02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恢宏的史诗——高阳的历史小说(三学时)


第二讲:月是故乡明——白先勇的《台北人》(三学时)


第三讲:“绝代宗师”的江湖想象——金庸的武侠小说(三学时)


第四讲:文化乡愁的吟咏——余光中的诗歌(三学时)


第五讲:小班讨论——世界华文文学经典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大家谈(三学时)


第六讲:流浪者的传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三学时)


第七讲:“天下言情第一人”的想象——李碧华的《霸王别姬》(三学时)


第八讲:别样的爱——龙应台的散文(三学时)


第九讲:小班讨论——台港女作家的母土记忆大家谈(三学时)


第十讲:东方女性的传奇——严歌苓的女性小说(三学时)


第十一讲:“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追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三学时)


第十二讲:小班讨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不同区域华文文学的影响大家谈(三学时)


undefined


03

授课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将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法、小班研讨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创建个性化、智能化、能动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型课堂。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

为了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采取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的手段。

1、采用PPT等电子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教学内容。

2、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世界华文文学经典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共享化。

3、播放与金庸新武侠小说、严歌苓的女性小说等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相关的视频多媒体,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可视化、动态化。

4、通过网络课程、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提升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二、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

把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方式、课前学习方式和课堂、课后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在该课程建设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师生互为主体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老师和助教辅导答疑”三个模块。也就是说,无论在课程中,还是在课后,在讲授之外,老师都将学生每20个人分成一个小班,通过布置研讨的题目,让学生在课程主讲教师、其他教师、青年教师或者研究生助教的辅导下,围绕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专题性的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获得明显的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获得较大的加强。


undefined



04

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试包括平时的单元测验、讨论和授课结束时的考查。平时的单元测验、讨论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考查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


1、讨论: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2、单元测验: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共进行9次单元测验,每次5道题(3道多项选择题,2道判断题),每题2分。


3、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本课程的测试方式是开卷考试。撰写一篇比较分析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的文章,3000字左右。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撰写出有自己独特理解的文章。在写作时,应围绕自己的见解(有中心论点、分论点等)条分缕析地进行论述,既注重不同区域华文文学经典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技巧上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又探寻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进而能发掘不同区域华文文学经典的某种共同审美规律。


05

教材及参考书

1.  教材:

赵小琪、王宁宁:《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参考书:

饶芃子、费勇:《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辽、 曹惠民:《百年中华文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黎湘萍:《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庄钟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永健、赵小琪:《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龙泉明、赵小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2)》,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龙泉明、赵小琪:《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赵小琪、王宁宁:《台港名家名作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赵小琪、张晶、余坪:《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赵小琪、张晶、蒋金运:《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