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介绍 | 《中华文明史》

发布时间 :2018/06/0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NO.5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核心课程《中华文明史》。

本课程围绕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各阶段特征与发展大势,阐述中华文明的演进与整合、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中华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揭示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提高逻辑思辨能力,为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团队介绍


747D


课程负责人

魏斌

魏斌,1976年10月生,山东临朐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主讲课程有《中国历史文献学》(历史学基地班)、《简明中国史》(全校通识课)、《中国通史》(人文班)、《中古史研究著作导读》(研究生)等。

37B6

团队成员

陈曦

陈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讲授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下)》、《宋辽金元专题》、《中国历史典籍导读》、《简明中国史》等。

5D78

团队成员

胡鸿

胡鸿,1986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开设本科课程:《中国民族史专题》、《中国政治制度史(合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合开)》、《简明中国史(合开;全校通识课)》、《中国通史(合开;人文班)》等。

3CF2

团队成员

吕博

吕博,1987年1月20日生,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隋唐礼仪实践与政治变迁、吐鲁番文书。开讲课程:《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二)》、《简明中国史》、《魏晋隋唐史专题》等。

8F53

团队成员

王萌

王萌,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教授课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业必修)、《荆楚文化通论》(全校公选)等。

1042D

团队成员

薛梦潇

薛梦潇,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月令文献与时间制度研究。教授课程有:《中国通史(先秦秦汉部分)》、《中国文化史(先秦至隋唐部分)》、《简明中国史(上古史部分)》等。

39CB

团队成员

焦堃

焦堃,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明代思想、政治史,近期主要从事阳明学与明代政治关系的研究。承担课程有:《中国通史》、《简明中国通史》等。

309A

团队成员

姜海龙

姜海龙,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授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课程介绍

本课程内容涵盖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和历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通过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沿革、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以及各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其变迁等内容,阐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是如何经过民族融合与吸收外来文化,演进成为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丰富、内涵深刻的灿烂文明,进而考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导论:中国历史的结构和基本问题

本讲对学习中华文明史的意义、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中国历史的分期和时间结构、中华文明发生的地理空间,以及游牧与农耕、华夏文明的地域扩展和文化重心区的变动、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概要介绍。


第二讲

中国的轴心时代:先秦政治文化

本讲围绕天人关系、人类社会关系变迁讲述先秦时期“人的发现”与士阶层的兴起;以大国争霸、诸侯混战为背景,讲述官学下移、私学兴盛的过程,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


第三讲

秦汉帝国的大一统

本讲重点阐明秦汉帝国实现文化统一的各项举措与制度,秦汉治国道路的转变,以及与儒学兴起相关联的政治文化发展路径。


第四讲

文明蜕变中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连接汉唐之间的又一次分裂与变革的时代,本讲主要从政权兴替、制度革新、社会变迁(人口、阶层结构、族群关系)和文化演变(玄学、文学、宗教)四个方面,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进行简要勾勒。


第五讲

开放的帝国:隋唐王朝的文化百态

隋唐帝国被认为是两个具有绚烂文化的世界帝国。本讲主要讲述隋唐帝国的开放姿态以及唐帝国的文化遗产,具体涉及两方面:一是隋唐代的外来文明(如流连于隋唐世界的异域人、文化输出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二是唐帝国的文化遗产(如唐诗、史书、宗教等)。


第六讲

宋代思潮之勃兴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本讲围绕宋代儒学的复兴、儒释道的沟通与发展,阐述它们与两宋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乃至东亚地区的影响。


第七讲

元帝国:草原与汉地文明的融合

主要讲述大蒙古国的建立、扩张与分裂,元朝的建立与统治,元朝制度与文化带给中华文明的新元素。


第八讲

明与清:近代文明的前夜

主要讲述明清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及其与明清思想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关系。


第九讲

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及民国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调适

主要讲授自1840年至1949年间,晚清王朝在其最后70年的自强自救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兴革及其经验与教训,中国政治与文化传统在世界格局下的延续和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后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文化的反应,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与反思、三十年代的文化论战以及新民主主义史学的兴起等内容。


第十讲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下的

近代中国社会

主要阐明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代世界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多元影响,以及包括传教士对西学在华之传播、报刊杂志对西方文明的引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之吸收及改造等诸多因素下,“西学东渐”的复杂历史面相。



授课方式

除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本课程组拟在如下方面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手段。


线上慕课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积极申报武汉大学MOOC课程建设项目,建设本课程在线平台,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与课程改革成果,实现与学生在线互动,将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

在建设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采取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热情。



课程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40%)

学生到课率(10%)+课堂讨论(30%)


2、期末成绩(60%)

期末成绩为考试成绩。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部分)

王祖武:《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思勉:《中国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