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介绍 |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

发布时间 :2018/05/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NO.3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核心课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代表了现代与当代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是一门探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经典之美以及人们对这种美的感受的一般规律的课程。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赵小琪

90E4


赵小琪,1962年生,湖南邵阳人。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台港澳暨海外华语诗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团队成员

张晶

1900D


张晶,1982年生,湖北黄石人,文学博士,跨文化传播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曾赴台湾元智大学、日本立教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跨文化传播学,讲授《比较文学》、《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研读》等课程。

团队成员

方志平

27CB


方志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剧研究。

团队成员

邹小娟

262C0


邹小娟,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英美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文化多元主义的全球视野,以还原历史和解析经典的纵深掘进,侧重于对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具有独创性、前沿性和审美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在鉴赏时,注重知识性与审美性、历史性与现代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一方面,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思想内涵与审美风格的经典性入手,探寻它们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的生成的意义。另一方面,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地位及其影响效应中去阐明它们对世界文学审美建构和艺术呈现方式的独特性贡献,揭示其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以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欣赏主体;也可以从整体格局上把握20世纪以来人类现代文明在世界文学经典中的意义生成与精神再造。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

战争阴影下的思考

第一讲

生命之歌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1、融合东西方信仰的生命哲学。2、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3、清新优美的诗歌语言。


第二讲

倾听世纪末的鼓声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2015)被誉为“德国的良心”,作为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之一的《铁皮鼓》是二战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1、对二战以及德国市侩国民性的反思。2、狂野的现代流浪汉小说。3、陌生怪诞的美。


第三讲

他人即地狱

——萨特的《禁闭》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禁闭》是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理剧。1、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2、心理真实与文本隐喻的融合。3、处于形成状态中的人物性格。


第一次小组讨论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对两次世界大战阴影下人类命运的思考

内容简介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精神阴影,不少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在思考人类在战中与战后所面临的心灵危机,赞美在创伤记忆中生生不息的理想主义精神。那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国别、族群的作家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战争与命运这一主题的书写,又形成了哪些具有通约性与独特性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

亚非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第四讲

洁白的幻象

——川端康成的《雪国》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是日本文学泰斗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将日本“物哀”的美学传统演绎到了极致。1、虚无之美。2、洁净之美。3、悲哀之美。  


第五讲

生命欲望的超感觉叙事

——莫言小说鉴赏

莫言小说是西方人眼中最富有“中国文化的色彩”的作品。他的小说在题材上、艺术风格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独特性。1、生命观念的突破。2、无时空叙事。3、无差别性叙事。4、超感官叙事。


第六讲

魔幻的拉美神话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的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再现南美大陆神话般风云变幻历史的鸿篇巨制。1、对孤独的追问与谴责。2、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创新。3、复杂的叙述结构与语言。

第二次小组讨论

亚非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家谈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先天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但在百年诺奖历史上同样不乏以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质和民族文学传统而取胜的亚非拉作家作品,如何评价诺奖对欧美之外第三世界文学的关注?亚非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哪些贡献?


第三部分

文学的多元与互融

第七讲

女性世界的迷宫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是中欧文学界公认的重要作家,她以半自传体形式创作的长篇小说《钢琴教师》是一部充满争议却意蕴深刻的女性主义小说杰作。1、性与政治相互纠缠的主题。2、幽深病态的女性心理。3、充满音乐动感的叙述话语。


第八讲

特立尼达的印度风情画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英国移民文学三杰之一的印度裔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是一个典型的跨界生存者与文学创作者,他的小说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移民文学的杂糅性。1、儿童叙述视角与成人叙述视角的复调变奏。2、边缘人文化身份——小说艺术表现的中心。3、地方色彩与现代色彩的交融。


第九讲

飞翔的民族神话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的少数族裔小说家,黑人在美国的处境一直是莫里森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用“黑人会飞”的古老神话诠释了她对当代美国黑人追求精神自由和探寻种族出路的理解。1、对西方成长小说的继承与超越。2、独特的神话原型结构。3、浓厚的非洲民间文化色彩。


第三次小组讨论

身份视域下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家谈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人类进入了一个国别、性别、族群与文化日趋多元与模糊的时代,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如何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在这一进程中所遭遇的异化与分裂,表达了处于各种权力场域之中边缘位置的弱势群体对强权压抑的反抗?



授课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将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法、小班研讨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创建个性化、智能化、能动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型课堂。


信息化手段应用

为了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团队采取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的手段。

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

把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方式、课前学习方式和课堂、课后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在该课程建设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师生互为主体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老师和助教辅导答疑”三个模块。也就是说,无论在课程中,还是在课后,在讲授之外,老师都将学生每20个人分成一个小班,通过布置研讨的题目,让学生在课程主讲教师、其他教师、青年教师或者研究生助教的辅导下,围绕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专题性的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获得明显的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获得较大的加强。



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试包括以下考查:

1、讨论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2、单元测验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共进行9次单元测验,每次5道题(3道多项选择题,2道判断题),每题2分。

3、期末考查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本课程的测试方式是开卷考试。撰写一篇比较分析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文章,3000字左右。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撰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在写作时,应围绕自己的见解(有中心论点、分论点等)条分缕析地进行论述,既注重不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技巧上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又探寻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进而能发掘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某些共通的审美规律。



教材及参考书(部分)

教材

赵小琪、王宁宁:《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

周明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诺贝尔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毛信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王国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文汇出版社,1993年。

陈春生:《荆棘与皇冠: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武汉出版社,2000年。

滕浩:《诺贝尔文学奖名作精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刘哲:《最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选读》,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