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大讲堂

通识教育大讲堂丨胡可先:金银饰品与诗词艺术表现

发布时间 :2021/03/2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 主讲人简介 ·

胡可先,1960年1月生,江苏灌南人。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其间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为日本大阪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为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


胡可先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以唐宋文学为主。唐代文学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全唐诗》研究、杜甫研究、杜牧研究、唐代政治与文学研究、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等;宋代文学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宋词文献研究、词人生平事迹研究、词籍笺注等。


· 通识大讲堂第二十九讲 ·


2021年3月20日下午3点,通识大讲堂第二十九讲在武汉大学樱顶老图书馆开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委员胡可先主讲,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主持。讲座开始前,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向胡可先教授赠送了通识教育大讲堂主讲人纪念证书。


本次通识教育大讲堂着眼于诗词与名物的关系,重点讲授唐五代诗词对于金银饰品的多方面表现。“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近年来,胡可先教授从特定角度来赏析古代诗词,致力于研究金银器物、香事名物等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的名物属性。本讲以女子穿戴的金银饰品为主要对象,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联系起来,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实物印证。首先对诗词当中金银饰品进行类别划分,随后阐述与之相关的声色表现、意象传递与情感寄托等内容。


一、唐代金银饰品的时尚潮流与气质展示


唐代金银饰品的流行与唐朝的繁荣密切相关。唐代作为一个国力强盛、思想开放、经济繁荣、财富聚集的鼎盛时代,奢靡享乐之风盛行,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社会,使用金银器物已然成为人们的特殊追求。而丝绸之路的畅通更是为唐人提供了琳琅满目的西域产品,其中就有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社会上,尤其是上层贵族,形成了空前的时尚潮流。除去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的因素外,金银饰品的流行还离不开上层妇女对展示唐人气质和风韵的追求。我们常常认为唐人以胖为美,“但唐人的重点并不只是追求‘胖’,而是追求气质和风韵。所以,‘气质’和‘风韵’是本讲内容的两个关键词。金银饰品就是通过外在的装饰以展示内在的风韵。”


金银饰品在唐代诗词中最为常见。杜甫在《丽人行》中写“蹙金孔雀银麒麟”,除蹙金外,还有拈金、盘金、缕金、贴金等。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描写贵族妇人所用金银饰品的最高境界,有金步摇、金雀、金钿、金钗等。词则数《花间集》最为集中,温庭筠擅长用金银饰品以表现女子的形象、心理以及情感,通过金银饰品的描写,体现出唐代妇女的气质和风韵。唐诗中常以金银饰品代表女性,如“银钏金钗来负水”,而“长刀短笠去烧畲”则代指男性。

32BBC

Image    

陕西何家村出土窑藏唐代金碗


二、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与诗词蕴涵


每个朝代对金银饰品的划分都有所不同,本讲则将金银饰品划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服饰七种。而在唐朝,发饰则是这七种饰品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唐朝发饰主要可分为簪、笄、钗、钗头凤、步摇、金钿、梳篦。



68659

Image    

元代窖藏金累丝蝶赶菊纹耳环(残)



簪在现代被人们所熟知,诗词多描写女性插簪,这让很多人认为簪是古代女性的专属饰品,但实际上唐代男性亦可戴簪。杜甫《春望》一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说明簪在唐代并不是女性的专用品。实际上一直到明代,男子也可用簪,直至清兵入关,男子剃头留辫,簪才为女子专有。簪与政治关联极大,辛亥革命以后,辫子虽然剪了,但男子插簪却没有再恢复。与簪相对的,是笄,笄在古代才属于女性专用物。古代女性15岁称为笄年,即束起头发插上簪子。笄与簪的差别较小,笄比簪更朴素,簪有装饰,笄一般没有装饰。


唐五代诗词中,提及“钗”的句子最多。“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白居易《长恨歌》)“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温庭筠《菩萨蛮》)步摇与簪、钗都是插在发际的饰物,如果簪或钗首上垂有旒苏或坠子,这种簪或钗可称为步摇,因为旒苏或坠子可随步而摇。步摇起源较早,汉代即流行,与国外文化有关。步摇钗工艺精细、材料贵重,其形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之形,缀以珠玉,贵族女子簪戴为多。



1534A

Image    

王母对子底描金簪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彩版一七四)


22A01

Image    

唐鎏金蝴蝶纹银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诗词中较少提及耳饰,但中国的耳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先秦开始就诞生了许多优美精致的饰品。据前引《释名》,耳饰的产生与古代母系向父系氏族转化的抢婚习俗相关,当时男子抢得妇女,为防止其逃跑,故而穿耳系铃,铃声一响,则表明妇女逃跑。与耳饰比较,手饰在唐诗中提及较多。唐人的手饰主要有指环、手镯、臂钏等。唐代妇女喜爱佩戴臂钏,诗歌中常常见到吟咏。“银钏金钗来负水”(刘禹锡《竹枝词》)即以臂钏代称女子。


2B166

Image    

扬州博物馆藏唐镶宝石金耳坠


1A79D

Image    

法门寺出土三钴杵纹银臂钏



三、金银饰品与诗词的声色表现、

意象传递和情感寄托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其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对于诗文而言,重视“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声色关系,才能臻于作文之妙旨。简单地说,“声”即声音,“色”即颜色,声色表现的技巧关联着诗词艺术的高低。古代诗词中所运用的金银饰品,在声色方面表现得尤其充分。


62491

Image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



温庭筠在对金银饰品色彩特征的体悟运用上自成一格,他对金制钗饰与其他物象的色彩搭配已达到臻于完美极致的境地。温庭筠在《菩萨蛮》其四中写:“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金”者鸂鶒,“碧”者春池,“红”者海棠莉之花。窗曰“青琐”,地曰“玉关”。“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色彩是金色和翡翠色交映,非常艳丽。“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池上开满了海棠梨之花,一片红色,与池下水色之碧也为互映。可见温词于色彩对比方面的功力。温庭筠对声音的描写也出神入化,《春愁曲》一诗有两处涉及到金银饰品,一是“颸颸扫尾双金凤”,二是“凉簪坠发春眠重”。“颸颸”二字似乎传达出春风拂动金凤之尾而发出些微凄清凉爽的声音。后一句描写女主人公因春睡深沉,以至凉簪坠发而不知,而这一动态过程,似乎也伴随着落枕或落地的声音。


A0D7B

Image    

法门寺出土紫罗红地蹙金绣裙



就金银饰品而言,意象的组合更有利于景物立体的呈现和情感指向的明辨。金,相较于银,被更广泛地用于意象的组合之中。金与动物的组合有金鹧鸪、金鹦鹉、金凤凰、金鸳鸯等,与饰物的组合有金步摇、金缕衣、金翡翠、金条脱等。意象不仅可以随机组合,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还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甚至可以由实物意象传递为情感意象。温庭筠擅长细密的意象承转,而白居易在意象承转方面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恢弘格局。


唐五代诗词通过金银饰品来表现物与人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而不同的实物则依托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单与双的对比,物与人的映衬最为常见。温庭筠在《菩萨蛮》其三中写:“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张以仁《花间词论集》称:“‘金作股’与‘蝶双舞’皆寓相双成对之意。”女子只身于美景良辰,翠钗双股交缠,钗头双蝶飞舞,反托女子独处之幽怨,这是温词将情感寄托于物象的典型例证。


四、金银饰品与诗词研究的空间拓展

金银饰品与诗词研究的空间拓展可以从文学、考古与社会的关联这一方面思考。在文学方面,可以注重唐五代诗词与生活的关系。在考古上,可以考虑开辟利用考古实物研究文学的路径。而研究社会,则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和实物的研究,展现唐代人物尤其是唐代妇女的气质和风韵。金银饰品与诗词研究纵向拓展,可溯源到唐以前金银饰品与诗文关系研究,也可延展至宋以后金银饰品与诗词关系研究。横向拓展可探索唐五代诗词相关名物研究、唐五代诗词相关图像研究。

705B9

Image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截图



讲座的最后,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感谢胡可先教授以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带领大家欣赏唐诗的美,并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本次精彩的讲座,一是“声色犬马”,二是“穿金戴银”。“这两个词本身为贬义词,但胡可先教授的讲座却为这两个词赋予了美学意义。诗歌文学本身就是描绘‘声色’,而‘犬马’则是名物,名物往往在诗词中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读者所忽略。”而“穿金戴银”则是气质的丰富。本次讲座更是启示了我们,学术研究应尝试从具体、微小的角度切入,再与社会中多元多样的事物相关联,而这本身就是博雅,本身就是通识教育。



文字:黄晓滢

图片:胡可先老师提供

责编:郑婕

终审:张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