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半世方觉入门,一辈子不够用” ——记易栋老师乐教通识课

发布时间 :2021/07/1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灵秀萃诸方。当诸方荟萃武大 一定会在珞珈山下迸溅出灵感的火花。


还记得第一次和易老师相遇,是在东湖边的小楼里,军训时被通知上新生教育课。走进来一位年轻的老师,原以为是讲繁琐的条规和大学规划,直到易老师讲完,整个人被“震撼”住了,当时脑中只想:原来这就是大学老师。语言辞藻无不令我惊叹,滔滔不绝的他每一句话都可成文,那是我初次感受到易栋老师的“人文气息”,直到后来有幸选上易老师的中华乐教导引通识课,才真正理解初见易老师时第一课的课堂上他对我们说的人文之事应“半世方觉入门,一辈子不够用”


初入武大的我,也曾感叹于建筑的华丽典雅,也曾感叹于园林般的山水间景色,但落座于易老师课堂,忽然发现大学之美,不在校园之美,而在人文之美;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易老师以武大历史传统切入主题,以诗词歌赋赋予言语灵魂,化用张充和先生的“愿为波底蝶”让我们明晰大学生最该具有的状态,用及其辩证的思想让我们从高中时代单一的思想变得更加灵活。易老师提到我们都要做一棵乔木,扎根厚实的泥土,却又拼命向往蓝天,顶天立地,才能臻至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16F87



在老师讲授的红楼梦系列课程中,我听得尤其用心,惊叹于易老师一千多本红楼书籍的阅读,也让我对自己寥寥数十本阅读就自诩精通红楼的想法而惭愧,如同老师说“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是曹公误笔,这一定是千本阅读积累下来的本能看法,让我深深感受到阅读的必要。易栋老师的讲授也改变了我以往的阅读方式,总想从红楼不多的文本语句中考究出来一些什么,但其实这是不纯粹的阅读名著。若把阅读分为三种境界,其实有些许文化的人都能看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层境界,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境界,但真正通达豁朗之人早已返璞归真,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阅读也是如此,若拘泥于条条框框,书里真正的文化是看不到的。


学术二字,我虽不甚解其意,观其字面,学为获取学识,术乃掌握技能。重要的是成果吗?我认为不是,重要的是自己反馈给自己多少。我不敢妄称学术无用,水平格局有限,但凡做大学问者一定是学识顶尖之人物,但实际在我们本科生这个层次,经常把“学术”和学生合在一起,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中大部分人还处在学习获取知识的阶段,头脑里知识虽多但杂,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方面,所以还是以学为主。易老师的课程都是秉持这个理念进行授课的,更关心我们是否有所得、有所获,而不是更关心一些其他的条条框框,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当为博雅二字,易栋老师的课堂上将“博雅”贯彻到极致。当然,虽学不立于学术,但仍要有痴心,有精于自己所爱的痴心,才能成大学问。


2B90A


乐教通识课也让我发觉出人文之用。疫情时期,千万医学工作者奔赴前线,我曾一度怀疑文科生乃至人文相关专业的学习之用,疫情中却无能为力,终在乐教课中感受到这种涵泳内心的感觉,方明白,提升自己是人生一大重。心怀天下也要身怀本领,行侠仗义也要武功盖世不是?


最后说一件听学长讲的逸事:樱花最盛时,易栋老师在教四爬山虎满窗的大教室讲《楚辞》,看昔日爆满的台下稀稀落落,笑眯眯地说:“快逃课快逃课,如果樱花常开,青春常在,这一切都不会这么动人情怀。”听此逸事,无比动容。“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董必武先生曾对武汉大学留下如此美好的评价,在这钟灵毓秀的校园也卧虎藏龙,老师们也有着其独特的灵秀风骨,易栋老师便是其一。


7F14

Image    


文字:李郑阳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郑婕

终审: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