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研讨会在武大召开

发布时间 :2021/12/21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8986


2021年12月1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第一教学楼506教室顺利召开。该会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儒学文化分会与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共同举办,旨在推进中国精神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更好的展开。会议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儒学文化分会会长李维武教授主持。来自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市青山区民政局等单位的诸多领导、学者及研究生共同出席此会。




Image

01 开幕

AE1CD

Image

会议伊始,李维武教授就此次研讨会主旨和与会来宾做了简要介绍。他指出,202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值此百年大庆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关系的日益凸显。


也正是在今年,由左亚文教授及其教学团队牵头开设的“中国精神导引”通识教育课,在武汉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展开,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多方好评。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精神”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展开,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儒学文化分会与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共同举办了此次研讨会。

Image


Image
Image

02 致辞

EF3F8

Image



继而,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姜昕和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就此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与价值分别致辞。


姜昕院长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精神则是贯穿于其中的精髓和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国精神的弘扬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开设“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并计划于2023年将其正式纳入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程,从而构筑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十分有意义。此次会议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为主题展开,必将有利于武汉大学中国精神的培育,和“中国精神导引”课程的建设。


Image

95045



李建中教授认为,“中国精神导引”课程紧密关系当下人们的心理实际,因而十分有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课程是对“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补充,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落到了实处,也使武汉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得到完美构建;其次,无论是何种课程,其课程思政内涵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这使“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具有十分自然、深刻的思政内涵;最后,该课程对于调节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科研”与“教学”间的矛盾十分有意义,促使形成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从而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典型范例。

Image


Image
Image

03 研讨

Image

F7D42



紧接着,来自各单位的与会学者分别就其思考、感悟发表了观点。其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钊教授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大精神为例,结合党带领人民实现救亡图存、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优秀的弘扬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亚文教授则围绕中国精神的历史源流、本质内涵,及其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展开探讨,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颜红教授对“红船精神”的内涵、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勇教授结合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进行了论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原主编夏新先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文化土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姿芳老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塑和引领;来自湖北大冶黄庭坚书院的黄德勋老师分享了其在大冶陈贵镇的探访调查报告,指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对于发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其他与会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自由发言和讨论。

Image


Image
Image

04 反思

BB5E0

Image


最后,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子林同志,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肯定了与会学者的发言,认为此次研讨会站位很高、跨度很长、视野很广、分量很足、时代感很强。在未来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应组织编写中国精神基本教科书,着力打造中国精神研究中心、信息收藏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中国传统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Image


文字:李冰楠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