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讲座 | 孙兴文: 科学类通识课程的教与学

发布时间 :2022/01/0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Image


2021年12月21日晚上7点,应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



2021年12月20日晚上7点,应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邀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兴文教授作了主题为 《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以化学与中国文明课程为例》 的线上讲座,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彭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本次讲座是“武大通识3.0“五周年”通识教育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校内外师生约300人参加本次讲座。




“武大通识3.0”五周年系列活动


Image


Image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化学类通识课程

在简要介绍了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之后,孙兴文教授向所有听众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化学类通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开设化学类通识课程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是什么?“孙兴文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向我们分享了一条微信:


A78F

Image


微信中的观点也是现在网络上很主流的观点。面对上越来越多的对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反对声音,孙兴文教授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又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张图片:影视剧《战狼战狼》的剧照,其中化学仪器也明显出现了严重的使用错误。“这是一个道具,我们很快就忽略掉了。但如果这种最基础性的道具都违反科学常识的话,那么也会伤害这幕剧中所希望传递的‘科学内涵’


32B0B

Image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孙兴文教授在其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恨化学”“不添加化学成分”等等这些经不起推敲、令人啼笑皆非的广告。这些广告的存在,让化学这个学科,不能受到公众客观公正的看待。
这正证明了,我们需要在大学期间开设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我们要让之前没有接触过化学知识的学生接受必要的化学通识教育 。”


Image

40E0


如何开好一门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科学类通识课程自开办以来便存在许多的难题。“如何将通识教育课程与科普区分开来?”“如何真正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如何让课程避免沦为一门‘大水课’?”……孙兴文教授对此做了许多的思考,并将自己得出的教学规律总结为三点: 第一, 优化课程内容,处理好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第二, 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 夯实讨论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在“化学与中国文化“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孙兴文教授深入贯彻了以上三点教学规律。课程内容上,精心安排了学生们感兴趣的“炼丹术”“酿造化学”“中国味道”“《红楼》中的化学”等内容,吸引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原本抽象的化学知识一下子就变得鲜活了起来;课程安排上,在传授知识之外,孙兴文教授还利用课外时间安排了讨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学而能谈,谈且能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EBE8

Image


对课程下一步建设的展望

虽然“化学与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孙兴文教授仍对这门课程有更远大的展望。一门通识课程的建设需要不同专业教师的共同探讨,才能满足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他希望继续推进实践课程;希望继续完善教学团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更加充分的交流;希望增加这门课程的学分,继续丰富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科学素养……孙兴文教授和他的通识教育课程,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Image


在本次线上的提问环节中,来自武汉大学和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问题,而孙兴文教授也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其中,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提问了两个问题: 通识课程如何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如何平衡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方式的比例 在孙兴文教授看来“ 教书这件事,是一个良心活 ,孙兴文老师认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形式,因此一个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学生是有感知的,教书应该不愧吾心。对于第二个问题,孙兴文教授在教授过程中将思维模式、学科内容均融入实例,让学生同时对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Image

32AC7


74758

Image



Image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彭华教授对本次讲座做最后总结,他称赞这场讲座 “不仅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堂极为优秀的示范课” ,在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方面起到了优秀的示范作用。彭华教授最后勉励所有与会老师,共同进步,一起将通识教育做好!



文字:孙启硕

图片:孙启硕

责编:李猛、卢汉彰

排版:黄秀慧

终审:李培蓓、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