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大班教师的年终研讨:经典如何导引?人文如何育人?

发布时间 :2022/01/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年1月10日上午,武汉大学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年度总结大会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202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苏德超老师主持,聚焦“经典如何讲授”“小班如何研讨”“课前测试如何改进““期末测试如何进行”“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五个改进点进行讨论。在场的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授课经验、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各自发表了独到见解。


3C059


苏德超老师



Image        
一、经典如何导引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经典如何讲授”?如何在经典的经典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间寻找一条最佳路径?这是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授课团队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通识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武大《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授课团队的老师们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抱着满腔的热忱和深刻的思考,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肖劲草老师首先发言,就“经典如何讲授”这个问题,其主张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应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同时,要注重以题为导向,并辅以背景的详细讲解,让学生真正走进经典。


Image

602BF


肖劲草老师


随之发言的是李雪松老师。李老师讨论更加侧重于经典本身,并对“小班如何研讨”普遍存在的问题知根知底。他指出传统的上台展示的研讨形式会助长学生“搭便车”的不良学习态度、辩论的研讨形式也会导致学生的思考始终浮于表面。因此,小班研讨应当多种形式结合,例如表演情景剧、诵读经典。


Image

71B05


李雪松老师


接着,王怀义老师提出在排课方面进行创新,让精通某一本经典著作的老师为不同学生讲解。虽然考虑到排课困难等因素,该项措施暂未能实现,却也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Image

DB9DF


王怀义老师


艾士薇老师分享自己的授课历程时则坦言表示其在授课之初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未能讲好经典。面对挑战和鼓励,她依旧会坚持,不断增进对经典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抱经典。面对“如何讲授好经典”,其他年轻老师也有和艾老师相同的感受,认为自己能力尚浅,不足以与所讲授的经典相匹配,但大家都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攻读,尝试对经典作深度理解,并探索以自己的方式输出,这种毅力,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Image

C31BB


艾士薇老师


针对“经典如何讲授”问题,杨云飞老师认为大班授课应以教师教学风格为基础,再考虑学生的不同专业。解析经典时注重原文解析,让学生真正读懂经典而不是囫囵吞枣。并且杨老师在小班研讨中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即像苏格拉底那样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Image

276CC


杨云飞老师

Image        


Image        
Image        
二、人文如何育人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该怎样突出以生为本?怎样体现人文的人文性,更为和谐高效地实现教学相长?是老师们热烈讨论的另一个话题。


陈溪老师注重教学相长,提倡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和反馈调整教学。但她也提出了大班授课过程中的一块“硬骨头”,即理工科学生经常埋头写题。或是迫于学习压力,或是由于兴趣不足,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尤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问题。肖劲草老师认为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前两次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要权衡好生动与深刻的关系。


Image

1D4F5


陈溪老师


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李松老师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下足内功,即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硬实力,增进对经典的理解;第二,多下试验田,即以创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经典,不必太过墨守成规;第三,注重课堂特色,即让学生感受到该课堂与众不同的地方。


Image

BF834


李松老师


李雪松老师强烈建议期末测试应当严格按照论文形式,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宋时磊老师则认为形式上的论文写作会助长学生自己查重的风气,进而导致学生应付了事。因此,宋老师更加支持学术散文的形式,即可保证文章的说理性,又可让学生自由第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针对期末测试的形式,肖圣中老师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考虑到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未能熟悉掌握论文写作方式,认为只要大致合乎论文格式,夹叙夹议的内容并无不妥。接着肖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授课经历,在场老师无不动容于他那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评教,张晶老师认为不能只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作为反馈,因为学生的评教数量过少,不能做到足够客观。


Image

D1E49


宋时磊老师


Image

9DCD5


肖圣中老师


面对年轻老师们对讲授经典不够自信的情况,李老师首先矫正并鼓励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要相信自己。接着,叶李老师提到自己在大班授课时鼓励同学们进行展示,即同学们可以结合所学经典给自己的宿舍起名字来表达对人生的期望或者人生境界的向往。令其记忆深刻的是一个“牛马公社”的名字。一开始她并不理解并且有些许生气,但经由同学解释后反而有些感动,原来“牛马”是表示为人们做牛马,“公社”表示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正好扣到了经典本身,其实就是回到人生的大问题,它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他人,乃至宇宙。


Image

2689C


张晶老师


1DE3C


周可老师


接着叶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讲授经典。她想做到的是打破一种“惯性的偏执”。其引用了孙格在《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中提出的人具有的“常态的偏执”,即面对紧急性或灾难性事件时由于不能承受事件本身带来的痛苦,于是放弃将其作为一种反思和机遇,而是尽快想象地回到偏执的常态里保持安稳。学生亦是如此,其会按惯性的偏执去生活,熟悉规则,然后以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按照惯例进行行动和获得相应评价。面对今天的内卷等压力,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工具化,以惯性的偏执来进行自我保护,但进而也丧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Image

25719


刘伟老师


那么,如何能够打破这种偏执?叶李老师认为帮助学生搭建自我与经典联系的方式是必要的,同学们可以借由经典过一种高纯度的生活,用经典来完成个人失意时的抚慰和成长,进而让自我的工具性得到弱化,并将我们从囚徒困境中拯救出来。以经典为灯火,其能指引我们恢复生命的自觉和主体性,并孜孜去采撷伟大的辉光,而非成为一种理性工具。


Image

1F01A


叶李老师

Image        


Image      

最后李建中老师做出了总结,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发展用三个“四”来概括。“四年”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四十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四个问题”细嚼慢咽逐步化解。相信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武大学子都能做到“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


Image


Image

李建中老师


文字:许博弘

图片:彭典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