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课程|集体备课:教大一同学写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4/06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4月1日上午10时,天朗气清,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导引课程组于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401教室展开第二轮集体备课。这次备课主要由文学院教授李松老师主讲,通识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主持。参与会议的老师和同学则围绕李松老师的《学术写作入门》专题提出意见建议有序有效推动人文导引课程的改革。




Image

01 人文情怀与学术意识

87838


Image


考虑到大一同学不会写论文以及学术规范意识不强的普遍情况,人文导引课程组预开设《学术写作入门》专题。第一次试讲该专题时,邀请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试听并提出部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及建议。本次试讲针对第一次时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调整,人文课程组的老师们在给予专题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抒己见,共同为打造出更实用更精彩的论文写作课程出谋划策。


课堂上,李松老师围绕“什么是学术论文”和“学术论文如何操作”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


理论方面,李松老师从中西学术环境剖析了学术论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同时,老师结合具体论文,介绍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以及创新性四个特征,并进行了系统分类讲解。


实践方面,则主要包括学术论文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学术道德规范问题。李松老师总结出了通俗易懂的论文写作五部曲,并以苏德超老师《人的尊严的四个层次》为例,将理论具象化,落到实处。

Image        


Image        
Image        

02 集思广益

李松老师的《学术写作入门》专题,广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与肯定,接下来,老师们针对此门引导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一)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Image

16A7C


肖劲草老师考虑到课程面向是大一的同学,对其学术写作知识较为匮乏的普遍现象,建议可以从高中作文入手,借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和分析写作方式的异同,让同学们更快更好地从高中写作过渡到学术写作中。


Image

DB8D


周可老师则关注到导引课结课论文与学术论文的差异点,提出在课程设置上,以打好学术论文写作基础为前提,可以着重关注与训练学生结课论文所要求的思想性,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培养思维能力。


Image

286E2


汪超老师结合自己评阅同学们论文的经历,提出应引导学生避免机械引用,而是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挖掘,在查阅中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引用思想在学术领域的位置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Image

99C7E



萧圣中老师提出要回归人文课程的初心,聚焦于人文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建议去除枝蔓,开门见山,删去学术性、专业性过强的理论介绍,直接讲解写论文的实践操作步骤,解决同学们不会写的痛处,同时将实践过程更加细腻化、严谨化。


Image

9E4C5


5173D

Image


张昭炜老师曹龙虎老师则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为减轻学生的压力,建议在学术规范上做减法,以结课文章作为要求以及实践方向,将专业的学术论文作为指引性的目标。

Image          


(二)人文教育方面


陈溪老师提出以匿名的方式,截取同学们以往有问题的文章,作为反面案例,让同学们更能感同身受,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陈老师担心大一学生对于接受专业的训练可能较为困难,建议可以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为主要任务。


Image

11934





同时,陈老师关注课程的人文教育,主张将学术写作与培养学生们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关怀教育相互结合,改善对于论文的精致功利主义态度,并加强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将学术论文写作停留在制度方法的表面,更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问题意识并将遵守学术规范视作美德,从而改善学术写作的生长环境。

Image

57F58



余婉卉老师也十分关注人文教育,提出通过“求真”将学术写作与人文情怀培养相结合,从实事求是切入到学术规范和理性论证,建议重点为学生讲解学术规范的内容;同时,在案例选取的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关注点与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Image        


(三)课程实践方面


Image

106F8



张申威老师从课程实践落地的角度提出:在论文案例引用方面,以简短的片段代替整篇的论文,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在论文实践方面,重视如何做的问题,在课程中将理论落到实践,给学生实验的机会,熟悉学术搜索的操作,将实践融入进课程设置中。


Image

160CB



肖劲草老师十分赞同张老师的观点,建议以结课论文草稿作为范例,在小班进行点对点的改评,在减轻负担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术写作理论。


Image

7AAC6



叶李老师建议以发现病句与修改病句为桥梁与学生互动,在改论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


Image

7AA97



牛田禾老师指出学生往往缺乏辨别什么是学术抄袭的能力,不了解借鉴模仿和学术抄袭的边界,就此提出,将课程中抄袭的条文与实际例子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术规范和提高学术道德。在课程设置上,牛老师提出小班研讨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


Image

40ABE


此次集体备课主要从课程设置、人文情怀及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但依然重视学生视角和体验,也特意邀请了部分来自文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共同参与。研究生同学代表认为,过于专业化的理论设置对大一的同学难度过高,课程选取的案例与同学之间跨度过大,缺乏亲切性,也可能会让理工科的学生难以理解。另外,研究生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建议该课程应集中于实践步骤,通过丰富的案例,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综述、布局以及规范的难点、痛点。

Image        


Image

41746


Image        



Image          
Image        

       
结语        

       

时间飞驰而过,老师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又一次暂告一个段落。每次集体备课,变的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不变的是老师们精益求精细细雕琢的教学态度,不变的是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初心和各抒己见的风采。李松老师的《学术写作入门》专题的试讲和研讨只是导引课程组不但打磨课程的缩影,更多精彩的风景还在老师与学生们上下求索的道路中。


文字:季永昊

图片:尚晓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