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易栋:只为诗乐来 永是珞珈人

发布时间 :2020/12/0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真图书单第64期

2020年11月20日晚上六点半,距离活动正式开始前半小时,图书馆总馆学术报告厅已座无虚席,大门外不少同学还在排队等候入场。第61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邀请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老师和艺术学院易栋老师同台开讲,两位老师与全场300多位师生围炉夜话,分享彼此对人文的认知与体悟。

undefined

       

易栋,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戏曲评论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开设“中华乐教导引”“戏曲审美导论”等多门通识课程。他探索融通了多种新颖教学方式,策划举办了百余场大型活动,两度被评为武汉大学十佳优秀教师,2015年获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易栋的人文之路


        易栋老师讲述视频片段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1995年的夏天,易栋高考后与家人商量如何填报志愿。从小向往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的他,最终决定报考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厦大毕竟离家太远,家人事无巨细地担忧他“会不会不习惯”“会不会晒黑”,而冥冥之中似有机缘,他想起一年前在《中学生语数外》杂志封三彩页看到的武大照片——风景如画、赏心悦目,武大的自然风光令易栋为之着迷;考虑专业时,他想起父亲书架上有关陈寅恪先生生平的书,想起阅读时对大师人文风范的仰慕,对人文专业心生向往。易栋与武大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他珍视自己的每一次选择,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与珞珈山水的浪漫奇遇是《红楼梦》式的命中注定。

1993年,武汉大学设立人文科学试验班,易栋是人文班的第三届学生。结合前两届师兄师姐的经验,他规划自己的时间,要上的课程虽多却不至慌乱。四年时间,在应修的文史哲三门专业共一百六十分学分外,他还旁听了三四十学分的课程,听了一百多场讲座(很多讲座非常火爆,他是站着听完的)。有的课令他非常痴迷;也有一些课他当时不觉得很好,若干年后却为他做某个讲座、接近某个交叉领域起到了先导作用:他永远感念在人文班的四年苦读,感念所有对自己影响至深的授课老师。

undefined

        

魂牵梦萦的人文家园

易栋说,大学涵养人,使人成长,而成长不仅仅来自于一门门课程,还有课程外的一个人、一段记忆、一种情怀。他始终记得军训前,班主任安排了一节“课前课”,把全班31个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去一批学者家交流。易栋当时拜访的是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陈勇先生,多年来,陈勇先生给了他诸多鼓励与嘱托。“我看好你,因为你有人文情怀” “不管多么忙乱,要有坚守”“学无止境”,直到今天陈勇先生在他心中仍是一盏明灯。虽然当年作为学生的易栋未曾拜访过刘绪贻先生,但15年后他与先生见面,刘老找出日记本,清楚地记录着昔时其他同学的造访情景。虽然没上过先生们的课,但言传身教间,给他带来了知识之外的智慧引导和情怀昭示。

易栋老师说,从1995年9月6日进入武大开始,这里就是他的家园。只要离开超过一周,就会做梦回到校园。二十五年来,他从学生成为了老师,却始终保有最初上学时的心境。时至今日,他还是会混迹教四教五楼的课堂旁听,或是带上书和笔记本去教室自习。他尤其喜欢教四楼:“夏天和初秋,六一亭旁的教四楼爬满了爬山虎,让人心驰神往。坐在窗边自习很静谧,就这样游弋于学术文化的海洋。”

他说,愿意一直留在这校园里做学生、做老师,因为所学的、所教的都是他所热爱的。他学于斯,生活于斯,奋斗于斯,也眷恋于斯。在他心中,珞珈不仅是美丽的校园,更是人文的家园,同时也是中国人文、科技、艺术的一方福地。“此生只为诗乐来,此生永是珞珈人”。     

艺者,寂寞之道,璀璨之境

谈及中华古典艺术,易栋总会眉飞色舞。他曾写下如诗般的句子:“艺者,寂寞之道,璀璨之境,齐白石老人此言甚妙。二者融汇,不论是艺术家还是鉴赏者,诠释越充分、体悟越深刻、延传越长久,生命也就越笃定、盛大、丰美。”易栋认为,文人如果想要达到对于艺术的创作、研究、欣赏、传播比较好的状态,必然要有所持守。要拨开繁华才能真正与艺术结缘,因为艺术总会与日常忙碌的生活形成反差。如果对热闹浮华没有些许抽离,就不太容易去发现真正闳约深美的东西。

易栋说,艺者要有对寂寞的忍耐,而艺术也会引领我们领略璀璨之境,让本来瞬间流逝的生命,被凝固、被聚焦、被放大。创作者的生命认知和心灵感受,会凝结在生动的艺术作品和文本之上。艺术让人心不死,让有限的生命与无限勾连,平凡微小的个体因为与艺术的深度结缘,从而有机会放大生命的气象、言传心中的念想,日常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慰藉的依托,面对未来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信心。所以艺术对人生而言,既是一种表征记录,也是一种导引和启迪,慰藉我们寂寞失落的心灵,同时给我们一种力量。

undefined

     

人文和艺术让世间倍增美好

人文究竟有什么用?作为艺术的传播者,艺术课程的讲授者,易栋老师有和叶嘉莹先生一样的认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弘扬中国古典人文,让他觉得生命是有光芒的,生活也就不那么暗淡和琐碎。什么痴迷中国古典艺术,他从来不会去细究缘由,爱上了就是爱上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他感受人文、感受艺术,他说这一切就像李商隐的《锦瑟》,浑然天成,精美曼妙,深情绵邈,动人情长。“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其实是在写人生感受,既美好又朦胧,充满了中国古典式的深邃。感到美就有所感怀,就一定会有对文本咀嚼后的收获。易栋说,“锦瑟无端五十弦”,就像我们回望人生走过的路,不管是几个月、几年还是几十年,往往会有这种些许茫然的感受。就像弘毅学堂的同学们会惊叹,9月份刚开学怎么就到了11月,严峻的期中考试说来就来了。“一弦一柱思华年”,则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去细数时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真切的记忆镌刻在心头。易栋老师感叹,“人生的本质一是随风消逝的无奈,一是流转如水的欣慰和可爱。”一方面有茫然与无端的感知,另一方面又有“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深刻。面对人生难免有疑惑,但也会有坚韧持守,这样的共鸣、共情,或许是我们爱李商隐的诗爱得怦然心动、深刻长久的原因。

艺术以独有的思维和美,勾连了有限与无限,也完成向永恒的转换。当对艺术明晰体验的时候,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甚至自身的样态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和艺术让世间倍增美好。

     

互动游戏——Keywords消消乐

undefined

        

undefined

        
     

游戏规则

在词库中任选两个词组成一个论点并用一句话论证,选过的词不能再次选择。


     

精彩论证

夺冠和必修课——为他人的夺冠喝彩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即使往往无法夺冠,也可以在生活中有真诚的参与感。


     

易栋老师评价

为别人夺冠喝彩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要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能力,关爱自我之外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由衷地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为与自己并不紧密关联的事物感动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气儿也提高了。学人文的心思一般都会幽微而灵慧,但还得加上博大和超旷。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是一种博大,“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博大,“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一种博大,“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是一种博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是一种博大。武汉大学如珞珈,也如鲲鹏,我们应该坚韧如磐石,晶莹如美玉,也应当高翔远瞩,志存深远如鲲鹏,既长葆灵慧和幽微,又有博大和超越、旷达的情怀。

     

互动阅读精选

undefined

       

读者:人文思想的提升是不是与读书、与阅历、与多听讲座有关?

易栋:清代才子张潮《幽梦影》中有一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当我们把读书当作兴趣的时候,人生是很幸福的,会有更多通达美好和欣慰的可能性。我们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既要读典籍,也要读社会和人生这一部大书;既要从书中读出知识,也要结合对人生和宇宙的认知,读出更重要的慧见、情商、灵韵、情怀。希望读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带来生命的充实和丰盈感;希望我们在读与悟的过程中,人生越来越接近如书、如诗、如画。


读者:我是水利水电学院研一的新生。生活和艺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吗?生活和艺术有相融的时候么?

易栋:汪曾祺先生曾经感叹“人活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我深以为然。有同学说 “易老师总在煲心灵鸡汤”,我一向认为,生活中需要一点人文的心灵鸡汤,就像在武汉一定要喝一点排骨藕汤。我会在课中加一点鸡汤,但绝不会把课变得如同一罐鸡汤。我不觉得热忱的话是过于拔高。“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先生说的是他的创作追求,每个人的能力和修为会有限定,但人生需要有憧憬和念想,“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在其道”的过程无限趋向美好。

在武大的生活中,我感到格调高华和质朴贴切是可有融通的。武大的美始终会让我心跳加快,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心态会有改变。以往会觉得自己是不那么协调的一个存在,触目所及皆是美好,不免自惭形秽。但年华渐长,不再是青春的面孔,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通识教学。虽然不像过去那么灵敏,但现在的我更为坚实。因为有对德性、情怀的追慕,有与师友、学子分享美的欣慰,如今走在校园中的我,即使仍然不那么美好,但也会从容自若。

undefined

       

读者:我是生科院的同学,易老师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是不是要把爱着的东西当作专业或者职业呢?

易栋:如果能把兴趣爱好和职业关联起来是非常幸运的,所以我很幸福,教书既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志趣。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幸运,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要放弃心底的念想。冰心和吴文藻的堂屋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能兼顾最好,即便最后事与愿违,现实难副理想之万一,因为念想的坚持也会此心无憾。中国古典文艺理解的人生有两个要义:一个升华到了宇宙情怀,“天地之大德曰生”,因生而爱;二是“无中生有”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有在人间持守的可能。“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外,中国人面对有缺憾的人生,会以情怀来超越限定、求得心安。


读者我是文学院新生,请问老师学文学有什么用?对找工作有什么用?对社会和国家有什么用?

易栋:不用去质疑文学之用和学中文的意义,“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前后》中的诗句应该会启发到你。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习惯于首先考量提升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人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艺在理性思维之外,还有东方智慧的两大长项——灵敏的感性思维和非凡的灵性思维。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努力让自己兼具发达的理性思维、灵敏的感性思维和非凡的灵性思维。不用问“有用”或“无用”,如果我们的心灵世界、思维样态,所思所想所为更为美好一些,散为群星,聚为圆月,人生自然就会接近圆满的状态。


读者:我是20级PPE的新生,生命是什么?想了解老师对生命的理解。

易栋:关于生命有各种不同路向的界定。赵江南老师也说了,文明是生命的高端形态。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世坎坷,回望人生他没有提及才华、声名、作品,难忘的却是三个贬谪地。所以,我从人文角度来理解,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人生宛若时间长河中的不系之舟,也可以是、且应当是记忆、眷念、颖悟和感动。


     

结语

undefined

       

苏德超老师说:“在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人文类课程如何体现独特的人文性,这才是人文教育的焦点。人文不提供知识,它提供视角。如果我们把一切知识化,如果一切都有了真假,生活便显得没那么有意思。人文的内核是体验,是没有理由的坚守。在这方面,易栋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是我对易栋的理解,跟易栋无关。”


易栋老师说他和苏老师来真图活动现场前,刻意没有做任何准备,想让大家感受到他们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思维状态和话语言说。他希望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经历更多一些,大家以很好的心境来沟通交融,互相启迪,让人文之光相互辉映。


说到未来,易栋老师满怀期待:“我眷恋《红楼梦》,《红楼梦》是生命的寓言,是大欢喜、大悲凉、大关怀也是大智慧。它在我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体现了中国人文的多姿多彩、多情多味、多维多趣,希望未来的几十年,能为武大建设一门关于《红楼梦》的课,也希望未来能为传扬《红楼梦》之美、传达《红楼梦》的精妙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共圆红楼梦、文化梦。”


     

相关阅读

苏德超:让一切降临,直到时间的风暴把我刮得灰飞湮灭

赵江南 | 宇宙之大 源于奇点之小

桑建平 | 物质的宇宙 精神的世界

李建中 | 游心于虚:庄禅的世界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读有故事的人,做有深度的书——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学生社团阅微书社合作的项目。我们寻找各种有趣有阅历的人,制作、出版真人图书,通过平等交谈的形式供读者阅读、思索、感悟,从他者的人生中获得精神的给养。自2012年12月17日首次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61期真人图书馆,推出了140本真人图书,逾万名读者通过室内、户外、线上、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活动。读者通过对话阅读不同领域的真人图书,开拓思维,发现自身的潜力。而真人图书,也因为读者关注的不同角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全文转载自武汉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现场导读:曾诗蕾

文案:皮旻 叶智艺 张静雅 申艳

摄影:林伟

视频剪辑:刘贝贝

封面图:张珈利

编排:申艳 卢姿桦

审核: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