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虚拟课堂如何小班研讨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人文导引课程团队小班研讨经验分享



2020年3月6日下午15:00-16:30,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组举行第一次”虚拟小班研讨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在线上进行,由苏子洲老师任主持人,会议具体流程记录如下。


01

苏子洲老师概述本周小班研讨情况

经典导引课程经过几周的线上教学工作,大多数老师和同学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任课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用工具多种多样,教学工作竟然有序,本次会议各位老师分享经验,解决问题。


02

4位小班老师和1位研究生助教进行主要发言

undefined

 

廖灿灿老师


廖璨璨老师首先对自己的小班研讨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在小班研讨课程之前,老师会分发题目,进行班内分组,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机选题,助教选择课上比较活跃互动的同学作为组长,提高同学积极性。第一节小组内讨论,语音和文字讨论都有其优势,语音单人发言效率更好,而文字讨论过程可以方便好几位同学同时发言,且更利于保存,课后小组要提交小组成员记录。助教在此过程中可以链接学生和老师,引导学生发言,课堂整体比较活跃。但是廖璨璨老师也发现在小班研讨中时间难以掌控,自由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导致讨论深度不足。并且大多数学生讨论脱离经典文本,缺乏深度,且目前暂无有效解决方式。


undefined

 

宋时磊老师


老师选择了六个题目,小班讨论过程中组内讨论比较热烈,但是组间讨论不充分。即使是选题相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在自己的思维里面,大多同学的观点都是就是论事,脱离经典文本,讨论不充分。下一次改进为只选两个习题,促进习题讨论深度,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对话。


undefined

 

石超明老师


第一次课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小组有两位负责人:小组长和秘书长。小组讨论时间长一点,小班研讨时间相对短一点,但是语音讨论辨识度不高,去小组内部观察监督不能分辨出是谁在发言,设备方面大家应该都没什么问题,准备的比较好的小组讨论很充分,准备的不好的小组讨论层次较浅,容易出现尬场。


undefined

 

张影老师


张影老师加入通识课小班教学,一方面是因为对经典比较向往想听一下各位老师的解读,另一方面自己也开了通识课,想学习一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张影老师班级里面采用自主选题,让小组长给组员布置任务,小组长上课之前提前发大纲,便于了解小组主要的观点,也便于其他小组的同学准备问题提问,不会出现冷场问题。小组讨论期间会随机进入各个小组听小组成员讲话,组员要依次简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打字截屏的方式,方便判分。但是有些小组准备比较充分,谈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而有些小组则比较空泛脱离经典。另外去一个组的时候无法兼顾别的小组,无法监督同学。另外小组长的责任过于重大,会导致组员比较依赖小组长,组长的能力也会限制组员的发挥。


C79E

 

祝昊天同学(博士研究生助教)


上一次的小组讨论课,第一节小组内部讨论,第二节课小组找代表上台演示,然后自由讨论。部分同学前期准备充分,组间点评不疼不痒,导致主题无法深入,网上会议无法监督同学,有些小组汇报时间掌握不好。且小组长压力过大,若组长经验不足容易导致冷场。有些同学的发言稿主要观点摘抄于百度百科,整合网络资源进行发言,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自主发言。


03

全体老师和助教自由发言

问:如何明知道同学泛泛而谈的同时合理打断,不浪费大家太多时间?

答:可以找别的组的同学或者助教对同学提问打断该同学发言,让同学回归正题。


问:许多人在讨论问题时离开语境原点,不了解经典而就题论题,这种问题怎么解决?

答:鼓励学生阅读,去除同学的刻板印象,人文经典不等于封建。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相关位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问:同学讨论和发言频率不高。

答:发言时间限制,根据表现给学生打分。


问:很多同学不了解经典,依靠整合网络资源回答问题,不贴近文本,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设定问题,不能只通过摘抄解决,迫使同学看文本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