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回眸与展望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新年茶话会

发布时间 :2019/01/1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19年1月9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新春茶话会暨学期总结大会在第六教学楼306教室拉开帷幕。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学秘书黄舒老师主持会议,《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20余名教师参与了本次茶话会,与会教师均收到通识教育中心制作的主题台历一本。


通识教育中心制作的主题台历


会议伊始,黄舒老师回顾了课程团队大事记,2018年1月,武汉大学公布导引课程团队成员名单,其中《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首批招募31名成员。2018年12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第一学期授课结束。2018年,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在导引团队老师的带领,给2018级新生奉献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盛宴。黄老师表示,2019年,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教师团队将继续招募教师,不断扩充团队人员,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黄舒老师主持会议


本次总结大会分为三大环节:教师代表介绍、主题讨论和自由讨论,与会教师对2018年教学进行总结,同时为2019年教学拟定规划。


文学院的高文强老师首先就大班授课经验及体会发言,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为“通识”,二是如何将通识理念呈现给学生。高老师认为,“破成见”就是通识,破除学生自小学至高中建立起来的固有的知识体系的束缚。关于如何呈现通识理念,高老师认为,导引课不是简单地讲经典与关键词,而是讲述经典中的人如何思考、如何阐释关键词,从他们对关键词的阐释中,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知识的应用。


高文强老师发言

针对高老师的发言,与会教师展开了主题讨论。历史学院的何元国老师也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识课到底讲什么?书本上的内容有没有共“通”?如何给学生们讲?”他认为如何将经典“通”起来,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种可能的路径是将中学用“智慧”串联,将西学用“逻辑”串联。

何元国老师发言


哲学院的杨云飞老师则提出了同学们没有认真阅读教材中经典选文的问题。对此,杨老师建议对教材文本进行调整,精简部分章节选文,以促进同学们更好更充分地阅读理解教材


杨云飞老师(左)与包向飞老师(右)


随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伟老师就小班研讨经验及体会发言。他表示,目前小班研讨存在一些不足。对此,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老师回应,下学期将招募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小班研讨,以提高小班研讨的质量


刘伟老师发言


紧接着,哲学院苏德超老师就有关教材修订与课程环节设置等问题与老师们交流了意见。苏老师表示,如果发现教材有文字上的错漏,希望同学与老师都能将错误反馈,便于教材的完善


苏德超老师发言


法学院廖奕老师作为新加入团队的教师,也对导引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专业性经典与通识性经典不一样,在授课时不能简单直接复制经验。如何让学生对经典产生持久的兴趣,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命题

廖奕老师发言


最后,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目前两大导引课在全校,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一是通识与专业的矛盾,在课程定位上,不能以专业课的眼光看待两大导引课程,应该以更加形而上的形式将导引课笼罩起来。二是多元与同质的矛盾,导引课程涉及的内容是多元的;但是,目前的小班研讨与论文出现同质化现象。三是课程内容深广度与课程时间短促的矛盾

李建中老师发言


除此之外,李建中老师对怎样改进两大导引课,提出了三个想法。一是要将导引课当作学问来做,去思考研究它,甚至发表相关教学论文。二是要了解学生,当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他们的困惑。三是希望各位老师不断修订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不与自己重复,也不与别人重复,讲出自己的特点。


在总结大会的尾声,李老师表达了对导引课老师的感谢,感谢所有老师为两大导引课程及全校通识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下学期老师们能将导引课程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