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重磅 | 全省高校掌门人 观摩武大通识课

发布时间 :2018/11/23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11月21日,湖北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武大召开。全省60多所本科高校校长、教务处处长上午前往人文学部教六楼观摩两大导引通识课堂,近距离感受武大通识教育的改革成果。与会代表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双线导引课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对我校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在这被银杏浸染的时节,武大迎来了一批从全省各地而来的“贵客”。为推动高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办学理念,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湖北省各大本科高校的教师、领导代表齐聚珞珈以召开全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交流精神、部署工作。而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便是现场观摩武大本科教育模式。


为使代表们充分领略武大通识教育改革成果,配备着齐全硬件设施的教六楼早已准备好丰盛的精神大餐以飨诸位师生——从一楼到三楼,依次安排了12个大班教学示范课堂与5个小班研讨课堂,其中包括7节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与5节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在此充分展现着博雅的学风。


展示课教室分布图

以潘迎春老师的教学课堂为例,课程内容是柏拉图的《裴多篇》,同学们围绕着苏格拉底之死展开了对于生命的思考。潘老师从《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授课逻辑出发,以如何成“人”的核心命题为原点抛出三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生命?古人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坦然赴死?接着她介绍了雅典民主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结合背景具体介绍了苏格拉底的审判过程。课程最后,潘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生命意义的答案,而是留下几个开放的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深感到收获良多。


武汉晴川学院的吕老师表示:“老师们的PPT图文并茂,同学们也听的聚精会神,这样的课堂的确能为初入学校的新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潘老师正在授课


小班研讨的通识课堂作为武大通识改革中的“亮点”自推行以来,一直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与褒赞,而在这次现场观摩中,同学们精彩的表现与多元的研讨模式也收获了众多老师的好评。


法学院2018级同学的第三次小班研讨课在助教李远的组织下,从模拟法庭到演讲展示、再到情景对话,各个小组的同学围绕“苏格拉底之死”的话题展开了陈述,并由此深入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们国家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理论课程比较多,但是体验式的课程比较少,武汉大学在这个方面很有创新,这样的讨论课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武汉科技大学的陈老师如是说。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的池老师也认为,小班研讨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老师们同时也提出了对小班研讨中硬件设施局限性的担忧与展望,希望这种“智慧课堂”的模式能在未来推而广之。

在何灵担任助教的小班研讨课堂上,来自法学院第一小班的同学们围绕着同样的主题,以主题发言、话剧、辩论等丰富多元的形式,阐发了他们对“苏格拉底之死”不同的见解。他们探讨了苏格拉底是否应当选择死亡、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以及中西生死观的比较等等问题,在展示中又引发了对于“尊严死”、“灵魂有无”等多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讨论。正如助教何灵所说,这次小班研讨“既有好看的皮囊,又有深刻的灵魂”。

来自湖北理工学院的尹老师在观摩了本次研讨后表示:“武大通识教育的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如在话剧中剧本,表演、音乐等等的分工协作。通过学生自己组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来自长江大学的牟老师则为同学们在导引课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性、参与性而感到震撼。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主导的课堂,大家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般,在这里谈论着生与死、灵魂与信仰、法律与自由,各抒己见,真挚而热烈。而助教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更多思想火花的迸发。许多之前没有设置的问题成为大家新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于小班研讨展示的准备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同学们对于经典文本传达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思想与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属于自己的理解。

对于武大的通识教育改革,武汉工程大学的张老师和湖北民族学院的谭老师都表示:“武大在湖北的高校是走在前列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而武汉商学院的薛老师和长江大学的牟老师则都发自肺腑地感叹:“在武大学习,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一种学问,叫博雅弘毅;

有一种教育,叫文明以止;

有一种幸福,叫学在珞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