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专访 | 李芳:Learning by doing

发布时间 :2018/02/2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武汉大学副教授,大英部教师,国家精品课团队成员,经济学博士。主讲全英文通识课《当代经济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解读》,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评教100分。近3年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篇,获第7届L3国际研讨会最佳研究论文奖。



我为什么要开课

《当代经济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解读》从2015年开课到现在已经有四轮了,每年上一个学期,上了三年,暑假开过一次。


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来源于家庭。我的先生教管理学,而我多年前帮他做过翻译工作,经常看相关书籍,管理学和经济学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在武大任教后教研究生,带管理学、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硕士班,逐渐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外语学院建议老师考博,我想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于是就考了经济学博士,在经管院读了四年书。读完之后就相当于有了软件基础


最后有一个契机的问题,大学英语到现在教下去也到了一个瓶颈期,无法突破。我就思考要如何突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一个是内容教学法 “Content-Based”,以学科为依托的教学,不专门教共和英语,而是通过某一个学科的英语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个是经管院的“Learning-by-doing”理论,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有外溢效应。每个同学专业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正向的影响。


2014年,学校动员大家报全英文通识课,我就去申报,审批通过。所以这个起源就是自己有这么一个愿望,加上学校给了这个机会。


Learning by doing

2011年,我在美国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访学,被安排到语言学习中心。但是我一直在做跨学科,就想去商学院看看他们的本科教学,于是申请去商学院听课,在那边听了中级微观和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


有一位老师的课特别有趣,他一上课就会给学生提问题,问题非常贴近生活。美国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回答,理论和实践也结合得很好,中国学生就沉默一些。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开一门课,用很多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用英语教学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出国交流做准备,也把自己的学科理论付诸实践。


对《当代经济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解读》这门课来说,有两类学生:一类是有经济学知识基础的经管院学生,他们以前听老师讲课以及自己学习,但很少有机会去应用;还有一类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同学。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边学边做,学习理论,现学现卖。就是这么一个模式。



通常我会在第一节课讲概念和案例,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如果他们不能回答我就自己回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第二节课就让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其他专业的同学对经济学不是很了解,经管院的同学可能也忘记了,所以就需要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灵感,进行头脑风暴形成新的观点。第二节课的后半阶段就是课堂展示环节,也是输出的过程,现学现卖。我的教学理念的就是“learning by doing”,具体的效果也还不错。


通识课的“特异功能”

大学英语:有统一的课本、大纲、试卷,只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最多在范围之内拓展一点,有一种手脚被束缚的感觉。我经常问学生这个东西用英语怎么表达。比如他们交作业磨磨蹭蹭的,我就问他们磨磨蹭蹭用英语怎么表达?有很多表达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you are being slow.”但学生很少会想到being,动词ing表达人的一种状态、mannersfeatures。但这种知识零零碎碎,不能形成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有情景,我就会提问,所以自由度比较小。


商务英语:整个课程设计都是我做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商务礼仪和着装。我为什么想把这个提出来说一下呢?我在JSU访问的时候,观察到语言中心和商学院老师的着装有很大差异。商学院老师西装革履,非常职业化,颜色很少,男老师穿衬衣就会打领带,很正式。语言中心的老师们穿着就比较随意。但语言学习也是传递思想,语言会影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所以我认为着装也很重要。商务英语考试和大英不一样,开课老师一起命题,自由度相对高一些。


通识课:整个课程设置都是按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都由我自己决定,有很大的自由度和施展空间。对通识课的理解,套用Fransis Bacon散文of studies中的经典语录,学生在通识课的大餐中,或浅尝,或吞食,或咀嚼消化,体验大学之大,学会包容和理解,提升境界(所以不至于文科生觉得理科生呆,理科生认为文科生酸)。学生因通识课而成人,因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而成才。


通识“欢乐场”

自曝囧事: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尽管做了很多准备,但是还是认为自己有所欠缺,上课很紧张。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加拿大白人,同事的小孩也在,所以压力很大,我的注意力就放在不能出错上,想的是把准备好的东西充分地讲出来,就没有后面几届发挥地自由。后来在第二届就轻松了很多,到第三届都可以讲一些幽默的段子。


课堂互动:我会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段子,讲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男女配对的问题。把男士女士分为ABCD,根据传统观念选择和搭配,最后D男和A女就会剩下来。我问学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说A女和A女自己解决,这是很有意思的答案,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很活跃了。还有女生说A女降低一点标准,选择BC男。我就再问男生们,你们现在可以说是准B男,或者准A男,以后可能会成为A男,你们愿意找一个比你们强的女生吗?他们不愿意,那为什么呢?大家就一起来分析。所以怎么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在每一届我都会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分析,今年就让学生去写,大概收到了6剩女问题的文章,会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武大商务精英推送出来。这是课堂向课外的一个延伸,从以前的课堂讨论到现在把想法表达出来,写出来分享出来。



学生印象:不同专业的同学太不一样了,每个班都深深的打上了专业的烙印。我从2008年开始带本科生,最活跃的学生应该是经管院的,我带的经管的同学都特别愿意表现自己,也有很多的创意,我特别喜欢他们。严谨认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乖学生就可能是理科的,比如化学。我以前带的化学基地班,从来没有人缺席,上课没人迟到,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但是活跃程度可能就比不上经管。活跃程度的一个条件是英语表达能力,可能有些孩子也很想说,但是说不出来。


送你两本书

1.《经济学原理》曼昆

有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推荐给非经济学的学生,这本书通俗易通,比较好入手。

2.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之前提到的在JSU访问的课程,我问上课的老师,这些有趣的问题是不是原创。他说大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也受一本书的启发,就是这本。这本书也在华盛顿大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这本书的序言是Douglass C.North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作,他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时,就发现学校对教学的鼓励停留在口头上,所有的考核标准都是研究方面,比如出书和论文。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很像。要想真正的强调教学,那么考核标准就应该向教学靠拢。


同时,诺斯认为这本书的作者Paul Heyne是最好的经济学老师,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老师。


这本书有很多版,每年都会更新,我的是第12版。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给这本书贡献新的东西。你觉得有些东西需要改进就可以提出建议,书上有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接受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在美国的时候,除了旅游、听课,就会看看这个,于是也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开一门课,用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来学习经济学的一门课,正好在2014年赶上了这个机会。


再开一门新课

1.《当代经济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解读》

一般通识课。我想把这个课继续上下去,基本框架成形,教的也很自如,如果现在放弃就是个损失了。因为一门新课,老师要上几轮之后才能熟练。


2.《经济学视角下的当代社会》

这是一门核心课。我在家里忙着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家先生说你这完全就是痴人说梦,核心课肯定是给经管院的大牛准备的啊。我说大牛是大牛嘛,我们也可以同台竞争,这不是通识课吗,而且我全英文授课。大牛可能无法做到完全用英文授课但是我可以,这是我的优势也是一个差异化产品。当然,我们的团队也有经管院和边海院的老师,也在国外名校访学过。


课程创新:使用新媒体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的公众号这学期的推送就是一个试验,大家还是很踊跃的,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就给他们选择权。我的课需要阅读英文论文,作者写了abstract,所以就让大家写summary,希望能提高大家的学术英语水平。我就给大家两个选择,第一是summary,第二是一篇中文推文(有字数要求)。也有同学既写了summary也写了推文,平时成绩也会更高一些。其他的模式还是和以前差不多,更多的是想办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以后可能还会考虑做微课。


课堂人数:暑假50人太多了,学期中都是35人,就很好管理。每节课可能会有个别同学请假,每个人上去讲一分半钟,就花了一节多课时间,还剩下一点时间大家讨论,如果讨论控制在35分钟内,我就有时间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认为交流特别重要,不能让学生就在上面讲,讲完了就下去了,老师得评论学生哪些方面讲的比较精彩或者欠缺,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进步。


教学相长

虽然目前没有外在的发稿发刊压力,但是内在还是希望能做一些事情。我也快退休了,虽说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但是教书三十几年确实也有很多心得,沉淀了这么多年,有些东西总结一下再做可能会做的更好。现在回想自己八九十年代教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欠缺,很对不起学生。人在不断的进步,现在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了。


这几年我就想把做中学好好的琢磨一下,做中学就是从商务英语开始实践,效果挺好。我以前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评分还比较高,97;商务英语在98以上;通识课第一年99,第二年100。因为通识课是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才会留下来。


现正在做的研究是,进一步探索learning by doing,使之在语言教学和通识课教学中可复制、易于操作,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彩蛋——英语学习干货铺

大学生英语学习进步很小?

现在大学生在大学前英语状况就很好了,英语基本已经学到位了。有的学生认为经过大学两年英语学习没有什么进步,我觉得可以理解,可能进步不明显,因为没有新的知识增长点。在高中,有各种语法和词汇,以及高考压力和繁重的作业;到了大学,监管力度不足,要求也降低了。同时课本难度和高中也没有本质区别。


我从1985年开始教大学英语,目睹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一年一年地提高,现在很多新生已经能很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涉猎到专业性的问题就不太好,这也是我们大学英语需要努力的地方。


孩子们尽管现在说的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第一是训练少了,第二是受四六级作文三段式的影响。所以中国学生参加雅思、托福、GRE等考试的作文成绩都很难到达满意的程度。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只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技巧,比如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套路等。


口语学习的建议:

1、多练,找机会练习。现在的学生比以前有更强烈的愿望去展示自己,这就和以前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不一样。那时候的学生都很胆怯内敛,怕上台。语言口头表达有三个层面。最简单的是念,就是拿着稿子read;再高一级就是自己去说,也就是脱稿speak;最好的水平应该是达到交流的状态,去跟别人communicate


2、学习原汁原味的英文。经过老师编纂的东西都是过时的,一个课本经过编辑、整理、发行就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即时的新闻,可以下载一些app,我就比较喜欢BBCCNN,也看看美剧,美剧对提高大家的听说能力还挺有帮助的。我经常跟学生说,跟我学的是Chinglish,我不可能达到美国人、英国人的水平,外语学习者能达到母语水平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接近。


学习经济学的感受?

经济学会使人聪明,我发过一篇推文《权衡得失不如算得忘失》,我们面临很多选择,选择很难,因为我们总是在计算投入产出,会计算不清,但是学习了经济学之后就会看的更透彻。


李芳老师在新加坡参加学术会议


比如我六月去新加坡参加学术会议,本来不用办签证公费出去,但是只能去四天,两天在飞机上,两天在会议室。我认为性价比太低,虽然这个钱可以报销,但我更想好好感受新加坡这个国家,所以选择了自费,那我就自由了,多花几天享受美食和闲暇,动员了家中休假的女儿同往,顺便去了一趟印度尼西亚,效用大大的提高了。


我觉得经济学会告诉你怎么计算一些成本,比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让生活更清晰,不至于整天纠结该买什么选什么。我就是一个很理性的购物者,不会冲动购物,经济学让人更理性。


出国经历体验:

在美国访学半年,之后探亲三个月,都是在学校里面住。作为一个家长探亲,如果自己不主动去跟别人接触,是没有任何学习语言的环境的,这就像我们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如果自己不愿意跟美国的同学打交道的话,其实就处于一个语言的孤岛。


建议在国外学习的同学多和老师打交道,我们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写电子邮件,美国的老师电子邮件用的更多一些,写电子邮件也是一个writing practice,在写的过程中就会有提高。不仅对自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同时可以从老师的回复中学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