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质量评估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

发布时间 :2017/12/0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摘要]科学、系统和可操作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是:评价目标——通识课程教学目标对通识教育三大目标的支持程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否有利于实现上述三大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上述三大教学目标;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设计

[作者简介]冯惠敏,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左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需要教学评价为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对通识课程来说,对其进行检视、评价是变革的前奏”。[1]可见,科学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通识教育的实施的导向机制。


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评价理论和技术还很不成熟。本课题研究小组对全国十多个省市二十余所学校的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纳入各高校的议事日程,但大多数高校尚无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大都沿用一般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极少数高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所列出的指标杂乱无序、模糊不清,且大都比较抽象、宏观、笼统,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随意性、主观性较大。例如:该课程的开设是否必要,本学期开设该课程是否合适,该课程考试方式是否合适,该课程的设置对你的学习是否有帮助,该门课程的学习是否提高了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缺乏广泛认可,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体系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很多高校未能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因而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目标也不够清晰,许多学校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仅是为了检查教师所授课程是否受学生欢迎。正是因为评价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因而对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到底要评价哪些内容尚不够清楚,很多学校把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语言是否流畅、思路是否清晰、学生课堂纪律好坏等作为衡量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如某重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有:教师敬业勤勉,热爱教学;教师能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课内外提出的问题;教师讲授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效调节授课进度;教师的讲授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单调乏味;课程增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能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教师在各方面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等等。事实上,全面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评价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而对每一方面的评价又应该有多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必须科学、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标准未能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大多包含于本科教学评价工作中,沿用一般本科教学评价标准。本科教学评价是针对所有课程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不能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基础性——通识教育要求大学生在人类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基础性的学习,即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以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打下广泛的基础;通融性——通识教育的特质是要体现学科的通融性,要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在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形成跨学科的创新能力;深刻性——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理性,触及其灵魂,发扬其人性,陶冶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鉴于大学通识教育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因此,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有自身独立的评价标准,凸显通识教育的特色。

(四)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各高校在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上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北京大学以学生课程评估为主,老教授调研组以及校领导、院系领导听课为辅;复旦大学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教师自评及专家督导团听课为辅;武汉大学则是以学生评教以及教务部组织通识课程立项、检查及验收为主,督导团评教为辅。各校的评价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单一。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不只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情感、能力这些维度的达成度应该有其特殊的评价方法。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地对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没有哪一种评价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种评价方法能评价出全部教育目标,尤其是在学生的技巧、能力、行为、态度等领域,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测量,比如将学习前测验和学习后测验相结合,或者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他人评价相结合,等等。

(五)师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是教务部门作为管理部门对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决定何时开展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督导听课以及通识课程的立项、检查与验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与学生作为通识教育的主体,本应该是对通识教育最有评价权的,而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却被孤立在通识教育评价活动之外。教师大多是课程评价的局外人和旁观者,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课程评价的对象而被评价,很少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程评价的机会。而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活动中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课程测验以及一些对于通识课程的看法的问卷调查。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没有教师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在美国高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课程嵌入式评价法的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仅需要教师很好地理解学校整体通识教育的目标,从而制定与之相一致的课程目标,还要从课程目标的每一方面评价学生学习的绩效,最后还要反思、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觉自己是实现学校整个通识教育理想的有力贡献者,从而激励教师积极投身通识教育活动。

(六)管理部门对评价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纳入教务部门的普通专业教学评价工作中去,其负责人甚至认为“把通识教育单独列出来评价是没有必要的”,因而对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时间、经费以及人力、物力上投入均少。管理部门对通识教育的评价工作不够重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套科学的、可供操作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致他们不知道如何对通识教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可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对于提高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刻不容缓。


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以及身与心诸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20 世纪中后期,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风靡一时,它把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技能(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并按照这三大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技能(能力)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等6 种。学生达到了技能方面的目标,就意味着发展了某种特定的表现能力。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5 种基本的目标。2010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了修订版,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方面重新规划认知目标,即知识维度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等。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次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来达到对教育过程的目的进行分类,以指导教学评价。通过分类学,“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2]。他将每一目标都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有利于为目标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创造条件。因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教学评价是有契合点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及其实践证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指导教学评价活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教师能对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准确,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运用到大学通识教育评价活动中来,可以解决目前通识教育评价活动中因为对通识教育目标分类的混乱而造成的评价目标不明确的难题。因此,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是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分类、通识教育教学目标分类以及通识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分类

明确的、清晰的和可操作的目标是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核心。目标分类使测量与评价始终不偏离教学目标,成为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

目前,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分类众说纷纭,如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分为:发展以伦理原则为基础的行为规范,培养有知识、有责任的公民,理解别人的思想、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习惯,等等。美国教育委员会和加利福尼亚教育界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将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划分为:培养使用民主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发展道德和精神价值观念,发展表达能力,发展数学和机械能力等12 个方面的内容。[3]

台湾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广阔且均衡之知识背景,批判反思与综合推论能力,全球与在地双向的视野与关怀等5 种。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广泛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有效参与不同阶层的交流,对物质世界以及生命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定律有基本而深刻的理解等4 种。[4]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有:使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使学生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等8 种。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有:了解中外文明史,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8 种。[5]这种对通识教育目标分类认识的不一致,使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评价变得更为困难。事实上,尽管人们对通识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可以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把它们归纳为三大类。

知识领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识素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与广阔的教育,形成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能力领域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科目知识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创新等能力,培养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某种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与上述三类通识教育目标相对应,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这三大教学目标又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细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进行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时,需要根据这些大目标分别设计多个子目标,以避免评价目标过于抽象、笼统和含糊。


三、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指标的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的一种教育评价。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依据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通识教育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评价主体为教师与学生,全面的通识教育教学评价应是对通识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教学内容、通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参照一般教育评价理论,按照教育评价活动的逻辑基础,根据其构成要素,围绕通识教育的特点和通识教育目标设计。参照一般课程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结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目标,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现将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下。

1. 评价目标

通识课程教学目标——通识课程教学目标对通识教育三大目标的支持程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教学目标。通识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通识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实现上述三大教学目标。通识课程教学效果——通识课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上述三大教学目标。

2. 评价对象

教师——是否完成了通识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某一通识课程或课程组教师的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通识课程教学目标。

3. 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在教学前后分别测验以检测教学对某种能力的提高是否起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与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

4. 评价内容

教学目标——表述是否清晰、具体、全面,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教学目标对通识教育总目标的支持程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是否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反映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目标相适应,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可分认知、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事实,包括一些典型案例。概念性知识不仅要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还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实质和精神,了解对课程对象的独特研究态度和方法;不仅要了解这些概念、原理与本学科的关系,还要了解这些概念、原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了解如何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或社会的问题。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以上三方面知识是衡量认知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指标。能力目标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及审美能力等。上述能力可以在人文、社会和自然各类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是衡量能力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情感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某些数理学科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待学术或生活的严谨态度;某些人文学科的内容可以教会学生客观地看待各国的历史文化,学会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某些社会学科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多元化思考,并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等等。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这些内容是衡量情感目标能否达到的重要指标。科学性:是否把该学科最基本、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是否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出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前沿性: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及这些新动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关联性: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是否相互关联,是否能够证实和说明主要观点。平衡性:是否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适当平衡。

教学方法——是否注重方法的传授和启迪思考;是否能主动地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教学达到目标的实际情况。教师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衡量,因而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领域的目标实现程度来考评可分为完全达到目标、基本达到目标和未能达到目标,还可依据知识、能力、情感领域达到目标的程度设计第四级指标。以上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见表1、表2。

表1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目标
评价对象
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与方法

4、教学效果

1、教师

2、学生

档案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依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来规划通识课程的教学,使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效果更佳,从而有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通识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也就提高了。因此,科学合理而有效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所设计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应用于普通高等学校,一般高职院校如果采用此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其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对某些指标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表2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及标准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优秀

1.表述非常清晰、全面、具体;

2.目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层次性;

3.对通识教育总目标的支持程度高;

4.充分考虑了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5.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1.适切性

(1)全面按照通识教育要求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三种知识传递给学生;

(2)对于学生的某些通识素质能力达成度高;

(3)对于某些积极的情感或态度的达成度高。

2.科学性

(1)把该学科最基本、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2)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地呈现出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3.前沿性

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及这些新动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4.关联性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相互关联度高,能够证实和说明主要观点。

5.平衡性

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很好的平衡。


1.充分注重方法的

传授和启迪思考;

2.主动地对不同领

域的知识进行综合

交叉,提供多元化的

认识视野和多角度

的思维方式;

3.能动地根据课程

特点采取不同的教

学形式。

1.学生全面掌握通

识教育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形成了某些通识

能力,与预期目标

一致;

3.形成了某些积极

的情感与态度,与

预期目标一致。

良好

1.表述清晰、全面、具体;

2.目标具有科学性、层次性;

3.对通识教育总目标的支持程度较高;

4.考虑了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5.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1.适切性

(1)较全面地按照通识教育的要求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三种知识传递给学生;

(2)对于学生某些通识素质能力的达成度较高;

(3)对于某些积极的情感或态度的达成度较高;

2.科学性

(1)把该学科基本的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2)在教学中给学生较充分地呈现出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3.前沿性

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及这些新动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4.关联性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相互关联度较高,能够证实和说明主要观点。

5.平衡性

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作出较好的平衡。


1.比较注重方法的

传授和启迪思考;

2.较主动地对不同

领域的知识进行综

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3.多数情况下根据

课程特点采取不同

的教学形式。

1.学生较全面地掌

握通识教育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

2.形成了某些通识

能力,与预期目标

基本一致;

3.形成了某些积极

的情感与态度,与

预期目标基本一

致。

合格

1.表述较清晰、较全面、较具体;

2.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

3.对通识教育总目标的支持程度一般;

4.关于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有所考虑;

5.对学生的个别差

异有所体现。

1.适切性

(1)基本按照通识教育要求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三种知识传递给学生;

(2)对于学生的某些通识素质能力的达成度一般;

(3)对于某些积极的情感或态度的达成度一般。

2.科学性

(1)把该学科较基本、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2)在教学中基本呈现出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3.前沿性

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及这些新动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4.关联性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相互关联度一般,基本能够证实和说明主要观点。

5.平衡性

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一定的平衡。


1.基本上注重方法

的传授和启迪思考;

2.对不同领域的知

识有所综合交叉;

3.少数情况下根据

课程特点采取不同

的教学形式。

1.学生基本掌握通

识教育中的事实

性知识、概念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

2.形成了某些通识

能力,与预期目标

相差不大;

3.形成了某些积极

的情感与态度,与

预期目标相差不

大。

不合格

1.表述不够清晰、全面、具体;

2.目标不具有科学性、层次性;

3.对通识教育总目标的支持程度较低;

4.没有考虑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5.没有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

1.适切性

(1)没有按照通识教育的要求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三种知识全面传递给学生;

(2)对于学生某些通识素质能力的达成度较低;

(3)对于某些积极的情感或态度的达成度较低。

2.科学性

(1)没有把该学科基本的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2)在教学中没有呈现出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无理论性和思想性。

3.前沿性

不能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及这些新动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联性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缺乏相互关联度,不能够证实和说明主要观点。

5.平衡性

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没有作出平衡。

1.没有注重方法的

传授和启迪思考;

2.对不同领域的知

识无综合交叉;

3.没有根据课程特

点采取不同的教学

形式。

1.学生没有掌握通

识教育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没有形成了某些

通识能力;

3.没有形成某些积

极的情感与态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 大学通识课程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5.186.

2]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3.

3]冯惠敏. 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7.

4]左甜.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1.

5]庞海芍. 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68—269.


(本文转引自《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作者冯惠敏、黄明东、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