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蔡国斌:以兴趣为师

发布时间 :2020/10/11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引言

为何脸上会有螨虫?美容院中的除螨服务可信吗?为何涮火锅的时候寄生虫亦能乘虚而入?“肚子里的蛔虫”到底从何而来?市面上的蔬菜洗洁精对去除寄生虫真的有效吗?为何旅行的时候也要防备着寄生虫?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蔡国斌老师主讲的《旅行生活与寄生虫病》这门通识课程中得到回答。

蔡国斌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



课程理念

“在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是一个基本概念,了解寄生虫,应该先了解寄生概念。”寄生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之一,“两种生物一起生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对动物而言,受益一方便是寄生虫,而受害一方则为宿主。”


小小寄生虫,怎么就和我们的旅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了呢?


“这里(课程名中)的旅行生活,不仅仅除旅行外,出差、社会实践、出国留学、大学本科期间出国交流、探亲等等也包括在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出门旅游,而接触寄生虫的机会、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一些寄生虫病可能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蔡老师认为有必要向非医学生的同学们普及有关寄生虫的基础知识,让同学们知晓,在旅途中,寄生虫是如何通过“食、住、行”来侵入我们的身体中。


该课程虽会从多方面介绍寄生虫的害处,但蔡老师表示,他并不是让同学们从此不敢吃、不敢行,而是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旅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寄生虫、清楚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如若不幸感染上寄生虫病,也能较为冷静、准确地说出症状,帮助医生确诊。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寄生虫虽具有致病性,但其对人体并非百害无一利处。根据相关研究和报道,某些寄生虫会分泌一些免疫抑制剂,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保护宿主。而另一方面,某些寄生虫可能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比如钩虫,钩虫在我们肠道吸血,其离开吸血处后,该处的血不易凝固。我们可以研究其中的原因,并运用其机制来研究抗凝血因子。”

undefined

贝壳与寄生虫


兴趣为师

蔡国斌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后一直在病原生物学领域钻研,直至现在,也在为同学们介绍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问及多年坚持下来的动力时,蔡老师回答,“在研究过程中,越往深处探索,便越感兴趣。……兴趣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方向。”


而在蔡国斌老师的课程中,蔡老师也将“以兴趣为师”这一理念贯彻其中。在课程的理论板块,蔡老师采用班级讨论的形式与同学进行互动,通过询问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寄生虫病,来导入课程理论板块。同时,为吸引学生兴趣,蔡国斌老师密切关注有关寄生虫的最新报道,通过视频来让同学们了解身边的可能遇到的寄生虫病。


另外,蔡老师还为本课程设置了实验活动,通过肉类压片查虫体、寄生虫大体标本观察、蠕形螨自查等实践,让学生亲眼看到寄生虫的“真身”,了解到微生物世界的“居民”们,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寄生虫的兴趣,达到一种沉浸式体验教学的效果。其中,蠕形螨自查实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蔡老师会组织学生们亲自检查自己脸上的螨虫,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显微镜中看到自己脸上螨虫的模样。


蔡老师表示,“这些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实验开始前,会讲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会鼓励课上其他理科生来帮助文科生们实验,所以文科学生不必担心会遇到实验困难。

undefined

显微镜下自查蠕形螨


知识传递与通识理念

在课堂上,蔡老师通过实验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鼓励课后阅读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蔡老师并不囿于知识的输入,他期望学生还能将课堂的知识进行输出。蔡国斌老师在实验课上鼓励理科生教导文科生进行规范实验,还布置了课外调查,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来对校内外学生进行采访,同时还鼓励学生对不了解寄生虫知识的受访者们进行知识的科普。形成了一条“老师——课内学生——课外学生”的知识传递链。


《旅行生活与寄生虫病》这门课自2017年开设,如今已经3年了。在着3年的教授通识课的经历中,蔡老师认为,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专业教育是针对某一个方向,重点于‘专’”,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精通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教学上也会要求专业学生掌握除了一般知识外更加深层的机制。通识教育则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比如在这门课程,不管是文科生还是工科生,他们都至少要知道旅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寄生虫病,而更深层的知识,他们没必要完全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到了社会工作之后,会发现通识教育的意义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