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通识课程《信息素养和科学发现》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信息素养,其二是科学发现。滕老师把课程中信息素养的能力定义为四个方面:信息的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以这四个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内外的讨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通,同时在老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个课程归属于板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下的“IT世界课程群”, 滕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如何认知这些信息、判断是真是假、是有用还是无用、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又该从哪个角度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能一语概括。
通识课程关注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该课程希望帮助同学们,建立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了计算思维和统计思维,这听似很专业的术语,滕老师会在课堂上用生动的例子,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听懂、理解并应用,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学校大力提倡的通识课堂的魅力所在。
计算思维其实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学科领域之中,而且所有案例不需要编程基础也是能理解的。统计思维也不需要统计学基础,滕老师会从大家熟知的开普勒第三定律讲起,在统计工具下,用1分钟的时间为大家演示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与行星绕太阳一周时间,二者高度相关的统计意义。1分钟的统计方法,对照开普勒时代10年的手工计算,从而让同学们认识到统计思维在科学发现上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个学期,同学们会利用百度搜索疫情消息,但是会搜索出来很多虚假的信息和谣言。”在课程中,滕老师会带领同学们去判断或评价这些信息。从信息源的评价、到搜索工具、到社会媒体等多角度判断和分析,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区别,谣言产生的原因等。有小组结课报告是:“从信息疫情论信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信息源与信息甄别”和“疫情可信度评估研究”。这些都是课堂内容的延展,也是很好的选题和思考角度。课程虽然是从信息学科的角度,但不是教同学们具体的技术,而是培养思维、方法,提高能力。如认识和判别信息的能力、了解人工智能作诗的背后原由、趣事和相关科学家未来的挑战点等。
由于疫情影响,这个学期老师主要采取QQ群和腾讯会议的方式线上授课。为避免连上三节课的枯燥感,老师会根据每次课的话题,多种方式交叉进行来活跃课堂,有时候滕老师会先主讲,再调用相关的学习视频或慕课片段给同学们观看。“在同学们看完视频或慕课之前,我会出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凝练这一段视频的重点和值得学习之处”。或者是微助教答题,起到复习的作用。滕老师还会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经典导读,让同学们在课前读书写读书报告,下一次课点评、分享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然后我再把我的读书报告以讲解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以此来引导同学们如何写读书报告,我们需要从这则阅读材料中学习到什么,思考什么。”
“课程内容都是干货”、“在很好的限度内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是上过这门课的大多数同学对该课程的评语。滕老师也很注重课程中的作业指导,比如说最后的课程报告,老师会教大家如何选题。“我跟同学们说,要按照毕业论文的流程和要求,先做好开题”。当然,很多低年级学生不懂什么叫开题。这个课程报告从方式上起到了演练的作用。“我会在课后,分组指导他们如何去找一个好的选题。”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课程的两个学分。“在以后的过程中,同学们如果愿意的话,我希望能帮助他们去申报大创项目。不同学科的同学通过通识课互相认识,成为合作伙伴组成团队,这样的团员角色分工更合理,同学们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学科优点,加之课程报告中花的精力,后期继续研讨,相信能出一些优秀的项目”。
滕老师认为,通识课的受众本没有文医理工农科之分。从前面的分组研讨来看,不同学科的同学组队,发挥各自的擅长点,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和方法,效果往往不错。滕老师说:“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视学生的信息知识的储备为0;从课堂形式、讲解方式上,我完全忽略学生所属学科;只有在结课报告的指导上,我会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有别”。滕老师还举例,同样的知识点,她在专业课上与通识课是如何做到不同内容不同讲解方法的。由此可见滕老师在教学上的认真负责。
在采访最后,滕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两本书籍,分别是《数学之美》和《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