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彭卫平: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发布时间 :2020/05/2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在采访中,彭卫平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对于《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教学感悟以及对通识教育的思考,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汽车是人类创造的精美机器,它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世界,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出行工具之一,汽车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动力与机械学院彭卫平老师的《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汽车文化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汽车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与安全新技术,汽车的产生、发展与类型,著名汽车公司与品牌文化,汽车美学与审美,汽车与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undefined

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彭老师认为,汽车为人类提供了物质享受与生活便利,改变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发展和城乡融合;汽车工业推动了人类的技术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世界出口贸易和人员交流往来、带来了巨额税收;汽车文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一系列行为、习俗、法规和观念,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价值取向。


undefined

早期人们驾驶着四轮汽车


这门课程的名称从之前的《汽车概论》变为现在的《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在彭老师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之前的《汽车概论》公选课主要介绍汽车的组成、构造、工作原理、安全技术、使用维护等基本知识,其内容侧重技术方面。“尽管这些内容可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对我们将来运用汽车和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有所帮助,但仍属于专业化的教育,其重在“教”,不适应现代教育重在‘育’而非‘教’的理念。”彭老师这样说道。而现在的《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通识课,除介绍汽车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外,重点讲解以汽车及其产业为载体的汽车文化相关知识,使同学们在了解汽车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吸收各国汽车文化之精髓,更好地传承人类汽车精神文明。


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彭老师不但希望同学们能掌握汽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希望大家能了解汽车的诞生、发展、演变过程,从汽车的历史中理解科技进步是推动汽车文化和工业文明发展的动力;同时,彭老师还希望大家能进一步理解汽车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正确认识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在了解汽车发明家、汽车企业家等汽车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彭老师希望同学们不只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应该学习其创新与工匠精神。最后,彭老师认为,这门课程的一个最终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在吸收各国汽车文化之精髓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创建我国健康、和谐、文明的汽车文化。


undefined



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类通识课,《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课程讲授的知识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感兴趣,彭老师及教师团队的其他老师们在这门课的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我们弱化了专业性内容,强化了汽车文化内容,增加了趣事杂谈;在方法上做了适当改进,主要是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原理性动画和网络视频,使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在彭老师看来,这其实是讲授理工科类通识课时使得知识更易理解的一个通用方式。彭老师认为关键之处有两点,即“内容上弱化专业性,强调交叉性,体现人文性;方法上深入浅出地讲解,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际应用举例。”同时,彭老师强调,理工科类通识课尽管在接受和理解上相对较难,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工科类通识课为同学们提供的是一个观察世界不可或缺的视角,也有利于更为全面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开阔知识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培养独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undefined

汽车之父:卡尔·本茨


彭老师认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使专业边界模糊化,强调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在彭老师看来,通识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不是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增加和扩展上,而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彭老师看来,就是“地基”与“建筑”的关系。“如果将通识教育比作‘地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则是地基上的‘建筑’,地基牢固,建筑才能做得高。”彭老师这样说道。“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大学问家’和‘大企业家’,必须先成为‘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