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陈宇:知识传承、能力培养、价值引领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责任使然


 

 

 


2019年底,一场疫情悄然蔓延,谁都无法预料,一种病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样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2019年同样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3.0启动的第二年, “改版升级”后的通识课程《病毒与生命》出现在了同学们的选课名单中,而这门公选课已经在武大开设了整整八年。

图为《病毒与生命》课堂


与许多通识课不同,《病毒与生命》是由五名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系的专家教授共同讲授的。这五名长期奋斗在病毒研究一线的老师们,能够结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自身的科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授,避免了单人长期授课的局限性。讲授的病毒类型具体包括了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虫媒病毒、艾滋病毒以及今年在武汉爆发并席卷全球的冠状病毒。


陈宇教授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系副主任,与此同时,也是《病毒与生命》通识课程第五章“冠状病毒(萨斯等冠状病毒的爆发及防治)”的讲授者。


陈老师谈到,武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使他们能够通过选修通识课程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名研究病毒的学者,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来增加同学们对病毒的认知,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


 

 

 

参观实践


 

 

 


除了传统的课堂上的讲述,陈老师同样重视课堂内外的自由讨论以及课外的实践内容。在每学期的教学进程中,老师们都会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内容,具体包括:参观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武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实验室)等。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是亚洲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图为《病毒与生命》课程实践留影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亲眼看见不同病毒的真实样子,还可以到操作间理体验病毒学实验的环境。”陈老师认为,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


在参观时,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老师或实验员现场探讨。这也是《病毒与生命》课程组所期望的教学效果:除了掌握相关的正确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同学们了解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同时锻炼学生们学用结合实践能力。

F0B80

图为iGEM参赛团队合影


“以赛促学”同样是《病毒与生命》课程组的主要教学理念,在2018年,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志雄、陈宇担任指导老师,由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常天翊、宋一帆、刘雨嫣,弘毅学堂本科生周仁杰、秦岳、汤代骄等六名同学组成的WHU-China队,前往美国波士顿参加2018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他们想要解决的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与此同时,磷元素也是没办法在自然界中正常化学循环的珍贵资源。武大学生团队通过建立一系列标准化合成生物学通路并引入菌藻共生膜系统,对磷元素在环境中进行特异性的纯化回收已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最终夺得了冠军。


 

 

 

灵活讲授


 

 

 


“我们这门课没有教材,”陈老师认为,病毒学的研究瞬息万变,是一项在不断更新的学术研究。病毒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异。所以这门通识课程的内容同样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会将最新的正确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除了知识层面的更新替换,在讲授内容方面同样也做到了覆盖人们所关切的热点问题。比如2018年假疫苗案件震惊全国,在社会公众里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很多谣言也随之滋生。面对这种状况,《病毒与生命》临时加入了针对疫苗知识的课堂讲解,帮助同学们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相关的事件。

图为参观P4实验室


“其实有关新冠病毒的知识我们也一直有讲授。”作为武大生命科学学院病毒系的副主任,陈宇教授目前正和他的团队奋斗在武汉抗疫研究的第一线,“目前来看,最好的防疫措施就是听从国家的整体安排,该隔离就隔离,该封锁就封锁。从自身情况来看,建议同学们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