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组的教学求索之路
2020年2月17日,武汉大学迎来了开学的日子,却没能迎接到从五湖四海回归的学子。由于疫情的爆发,同学们不得不留在家中,在提前下载好的各种软件上等待老师到堂授课。
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网络授课的教学形式对《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堂课,以桑建平老师和彭华老师为首的《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组核心成员前后召开了七次正式的组内会议,私下更是进行了数不清的讨论和沟通,最终确定了网上授课的具体教学方案,实现了目前平稳有序的授课状态。
01
线上第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着全新的授课任务,课程组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慕课视频相较以往的课程内容而言过于精简,难以完全满足正式课堂的教学要求。那么在慕课视频之外应增加哪些授课内容?网络资源和参考资料如何获取?如何对增加的资料进行审核和把关?二是网络课堂的授课具体形式如何安排?采用哪些平台?如何保证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三是线上课程如何进行测验和成绩评定?如何既能让学生都学有所获又能区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包括桑建平、彭华、刘昱、怀念、石瑛、王素青、肖晓晖老师在内的七位课程组核心成员在2月13日召开了第一次《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持续改进组线上会议,就特殊时期如何开展网络授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桑建平老师
老师们最先考虑到的是授课平台服务器承载能力的问题,对此,桑建平老师提出了 “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要求老师根据视频内容列出思考题,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和参考资料,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和思考将在正式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为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每节课还设置了限时的quiz测验。借用彭华老师的话说:“网络授课的形式特殊,有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可能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咱们的网络教学方案臻于完善。”因此,持续改进组的老师们决定,之后每周授课结束后都要召开会议,总结前一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并探讨之后的改进方向。
彭华老师
02
亟待革新:线上小班研讨课
开学前两周的改进会议中,老师们提出了不少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比如组织学生线上讨论有一定困难、quiz测验时间及难度需要谨慎考虑、网络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容易拖堂等。最重要的是,不同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答疑的形式无疑给老师们增添了许多压力,老师们需要经过更加周密的准备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课程组决定给予各大课老师充分的自主权,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建议设计具体的课堂内容和流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几周的磨合,《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老师和学生都已经初步适应了网上授课的教学形式。
按照以往线下实体课堂的教学设计,通识教育两大导引课程都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学生适应了大班理论课的网络授课形式之后,通识中心将线上小班研讨课的开展提上了议程,决定从第三周起组织老师进行小班研讨。接到通知后,持续改进组每周的例行会议中围绕这个新的议题展开了讨论。
肖晓晖老师
有了之前大班授课的经验,持续改进组在此次会议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改进方向。经过讨论,课程组明确了大班课堂进行知识讲解和答疑,小班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和quiz的分工,并决定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就大班课堂中涉及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享。
为了确保小班研讨课的顺利进行,课程组为每一个小班都配备了能够开展网络授课工作的老师,并在开课前召开了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培训会议,对小班老师的工作要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除此之外,课程组还组织小班老师在怀念老师的小班研讨课上从旁观摩,同时鼓励老师们私下沟通和交流,分享有益经验。目前,《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都已逐步走上正轨,理论教学与灵活思辨相结合,以期实现“读名著品原文走进经典,长见识强能力达成博雅”的教学目标。
怀念老师
03
线上求索:永远以学生为中心
转眼六周的课程结束了。在最近一次例会中,持续改进组的老师们一一分享了六周以来的教学感悟和心得。刘昱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分享了清华大学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听课体会。刘老师指出,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学生能从课堂中获益。特别是在线教学,需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比如通过各种互动和测试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提示重要知识点,还能在比较中激励学生认真听课。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不意味着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习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课堂上有互动环节的设计,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带着问题去听课;在正式上课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问题 能够得到解决就能有所收获;课后则需要辅助的教学视频、参考资料以及少量的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总而言之,教学内容需要重新整合并碎片化,每隔一段时间穿插测评或讨论,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
刘昱老师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组老师的做法与于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怀念老师的小班研讨课采取“二对二分组,轮换主讲人”的方式,两个小组讨论同一主题,鼓励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和补充,加上主讲人轮换制,能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王素青老师在大班授课后会给出基于文本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将开放性较强的问题留作小班研讨的主题,还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作答。
王素青老师
石瑛老师通过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在肖晓晖老师组织的小班研讨课上,每个小组除了预设的讨论主题之外还会有各自的拓展主题,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彭老师为丰富小班研讨课堂形式,分析了线上辩论赛的可行性,建议开展辩论赛的班级提前将规则和流程厘清,并设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桑老师一直以来坚持将课堂内容拆分,并在教学中穿插微助教讨论、点名回答问题和抢答问题等各种环节,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
石瑛老师
从开学前筹备网络虚拟课堂开始,《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组就坚持根据教学安排和授课情况的变化召开会议,提出问题、学习经验,逐步改进授课方式,以期完善网络教学的授课方案。希望同学们能跟随老师们的脚步,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课堂上培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思辨质疑的能力。即使在无法返校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知识,学有所得,达成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