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赵一君:辅之导之,引其路也

发布时间 :2019/12/31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赵一君老师

01

最后来到【学会感受】的课堂

12月26日,2019级法学院第四小班的同学们在踏进教室时感受到了与往日不同的气氛——教室里播放着他们独立制作的关于《历史》的有声书,墙面上展示着他们在课堂上的照片和PPT——这是本学期赵一君老师与学生们的最后一次小班研讨课。

这一次的小班研讨围绕“感受”展开,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感受食物和风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画出别人分享的风景、制作海报展板来反思学习上的问题,与“谏友”互赠礼物互相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画作和照片也被装订成册,在结课仪式上分发给他们。


赵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亲近校园亲近自然,打开他们的感官,培养他们“感受”的能力而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以保持生命的丰盈,同时赵老师也希望学生们带着导引课给予他们的变化继续今后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赵老师带同学们来到室外感受自然


“老师在上课前没有通知我们具体的形式,来到教室后感到非常惊喜,赵老师很用心,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小班学生刘贞珂说。法学院第四小班的每一次小班研讨课都独具一格,学生收获的一次次“惊喜”背后其实是赵老师和助教团队的匠心别具的设计,“每一次的小班研讨课我们都会根据大课授课内容和学生反馈非常认真地思考设计不同的任务和环节,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保持好奇,也让课堂这有限的90分钟充实而不拖沓。”赵老师说。

02

具有挑战性的小班研讨

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赵老师的小班研讨也并非在最开始就如此精彩,第一次小班研讨的形式只是常规的PPT展示。但在第一次研讨课之后,同学们展示出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超乎她想象的积极性,他们非常愿意尝试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研讨形式,这让赵老师开始更有信心地去尝试更加多样的研讨形式。

于是在第二次研讨课上,赵老师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感受,进行《庄子》《史记》相关的原创情景剧表演,这也是赵老师对同学们接受程度的一次试探。尽管准备时间较短,但作品完成度却很高,作品的深度和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再次给了赵老师激励,让她更加坚定地不断探索小班研讨的不同路径。在第三次小班研讨时,她要求同学们策划一份“君子人格养成”的培养方案,略有遗憾的是,由于研讨要求较为宽泛这一次的研讨课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第一小组为《历史》制作的音频  

来自武大通识教育

赵老师随后总结并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课程设计,在第四次课上,她布置同学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制作有声书来介绍《历史》,各个小组互相听评提出建议,并在课后持续打磨音频。赵老师希望通过制作有声书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并且教给他们“先完成,后完美”的理念。第五次课上,赵老师再次听评《历史》音频,考察同学持续完善的结果,并用一道判断题临时为同学重新分组,不同立场的人分别站在教室的四个角落来交流观点,这让同学们打破原来的分组,也意识到即使在同一个小组,每个人的观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第六次课上,同学们直接走进武汉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为初中生授课,与初中生们交流自己对于生命、学习和博雅君子的理解,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而最后一次课,赵老师精心准备了这场感官的探索之旅,让同学们用心去感受那些平时可能忽略的东西。

小班研讨走进附中


在结课后的一份问卷中,同学们回顾了这学期的小班研讨课程,多样的研讨形式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于与他人合作了”“与同学间更亲近了”“学会了沟通、交流和思考”“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对通识课程更有兴趣了”这是大部分小班同学对自己收获的总结。小班学生李思淇认为,这门课让她不再盲目,开始有意识地反思和总结,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情怀的人。王晓龙同学也在问卷中表示,这门课改变了他对于合作的看法,深化了他对人文素养和大学精神的认识,激发了他对人文经典的热情。


而关于在未来自己将怎样做,同学们也似乎有了模糊的方向。除了继续学习通识课程、提升非专业素养以外,他们也希望将自己在小班课堂上收获的感动分享出去,让通识文化的涟漪传播得更远。李奥同学说,他希望将小班研讨的成果做成一个互联网+模式的长期公益项目,在接下来的假期里就开始调研;涂翊斐同学也表示,希望在假期做实地考察,理解边远地区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以公益的形式将通识文化带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赵老师总结道。


03

完整的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体系

这些研讨课程花样繁多,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但其在设计理念上却有着高度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这要归功于赵老师对通识教育和小班研讨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在课堂设计时,赵老师将“知行合一”作为核心,从课堂的人际关系、个人的自我效能、团队的自主空间这三个方面切入展开。她认为,小班研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提升深度学习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锻炼他们的心智。

而实际操作上,赵老师设置作业时在受众广度、参与度、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程度等维度上层层递进,力争作到知行合一;关注课堂里的人际环境,提前告知学生团队协作和讨论的原则,强调同伴协作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并设计多种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重视每个学生的自我效能,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正向反馈,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思考、交流和行动的能力;在建立规则的前提下,给出工具和方法,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更自主、更有内驱力的人。赵老师认为,小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陪伴和指导,“不仅要看到最后的结果,也要关注师生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在课堂上制作三维模型和海报


尽管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且有了可观的成果,但赵老师仍在对目前小班研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还不够、八次课程的内容还不能完整结合在一起、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应该如何平衡……而虽然在目前看来,学生很喜欢这种小班研讨的形式,但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研讨课程应该怎样设计,这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作不同的考虑,这显然是具有挑战性的,但赵老师认为这同时也是一个赋予老师极大自由度去进行尝试和归纳的好机会

通识教育在大学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赵老师也非常认可这一点,但同时她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难度很大,它不仅仅涉及知识,更多的是关于人和世界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需求去设计、改进课堂


历次小班研讨PPT展示


例如因为早期教育的缺失以及对表达出错的担忧,许多学生畏惧在讨论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赵老师就在上课前给每个同学一枚筹码,每个人必须付出筹码,才能使用唯一的一次发言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程中,爱提问的学生学会了倾听,平时沉默的学生也有了参与课堂表达的动力。事实上,课堂结束后每个同学都用掉了筹码,这也证明了赵老师设计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不应当只是某几个同学的课堂,而应当为所有人来设计课堂,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很重要的体现。”赵老师说。


04

陪伴成长,不止步于辅导员

实际上,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小班研讨教师背后,赵一君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2019年10月14日,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武汉大学关于辅导员承担基础通知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要求“学校正式聘任的辅导员应该承担两门基础通识课程小班助教工作”。

辅导员直接面对同学,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本身就较为忙乱,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在生活、学习、情感、家庭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担任小班教师的任务无疑为赵老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辅导员的优势也体现在这里。辅导员离学生很近,是较为年轻的一个群体,与学生的沟通更加顺畅,也更加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小班研讨教师的辅导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与他们一起探索未来成长的方向。


同学们表演情景剧


而回顾这一学期的小班教学工作,赵老师认为,这个经历对她本身的教育工作也有促进作用。能够每两周固定时间和固定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一些尝试能够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其中的经验和方法也能运用到谈话、班团会和实习实践等活动中。而她作为辅导员能在大一新生心中播下一粒种子,并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学期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遇到了这样一群积极投入的学生。”赵老师说,这一不断尝试、创造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令她感到非常快乐。赵老师也非常感谢助教胡文晓同学,没有她的认真负责,这门课也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在小班研讨课的最后,赵老师送给了同学们一首米瓦的短诗,《没有别人》:


“有人可以教你A、B、C 、D,/有人可以教你加、减、乘、除,/有人可以告诉你怎么骑脚踏车 ,/多练习就会 。/可是 ,/没有别人 ,/能告诉你要喜欢什么 。


“有人会教你怎么买票乘车 ,/有人可以引导你读地图 ,/找到昆明和大理 ,/天文学家陪你仰头看天述说星星的故事。/可是 ,/没有别人 ,/能告诉你去爱谁 。


“阿婆会教你怎么腌梅子 ,/舅舅会教你怎么捉青竹丝 ,/妈妈会教你两顿饭间能做些什么事 。/可是 ,/没有别人 ,/能告诉你如何感受 。


“因为 ,/你的感受是你的感受 ,/整个大千世界 ,/没有别的人 ,/像你那样子感知你的感受 ....”


赵老师赠与学生纪念册


这首诗也印在了期末纪念册的扉页上——这是一个由同学们的画、照片和签名装订成的小册子,每一位同学在研讨课最后都收到了“专属定制”的纪念册。赵老师希望课堂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老师们对课堂的认真和对他们的爱。


她希望这群大一的学生能够带着这份爱的力量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探索自己无穷的可能性,在通识教育方面做更多的尝试,用大学四年和以后的时间不断探索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而非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