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就已经开设了,那时是全校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当时武汉大学有专门的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彼时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有一个庞大的教学团队。但是,2004年的全国公共必修课的改革后,这门课程从必修课变为了选修课,课时和学分都变成之前的一半,原来教研室的老师们陆陆续续退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早荣老师仍然选择坚持下来,继续开设这门课程,而这一坚持就是将近20年,至今刘早荣老师仍然活跃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堂上。
给予:同时也是获得
这门课程向学生讲述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基本趋势等重大国际问题,特别是当代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发展态势以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和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对全球治理方案的探索等前沿性问题。刘老师强调,这门课的名字虽然含盖了经济与政治两个词,但并不是孤立地理解为就单纯的经济或者单纯的政治。在国际政治里头,经济和政治这两者的联系非常高。我们在看经济问题时,要透过经济的某些现象,去看到一些政治目的和政治形势,而不是说单纯的经济的规律。一个政治现象,它可能里头也包含一些经济的诉求,经济利益。老师用了马克思的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解释这两者的逻辑关系:“经济是政治基础,政治又是经济的一种反映,而且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应,但是是哲学的一种简单的判断。”
刘老师说,虽然这个学期她课堂上讲的东西不多,但第一节课下课时全班同学都哗啦哗啦地在下面拼命鼓掌,刘老师当时还一愣,为什么要鼓掌。结果第二次课后,全班同学们又再次鼓掌。当上课屡次得到同学们这样的鼓掌时,作为老师会感到很欣慰,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刘老师觉得这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多年来,刘老师一直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最开始可能会做不好,但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可以确定最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课堂讨论,刘老师想要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她可能需要利用课后的时间把学生们分成小组。但即使是这样设计了,也并不是每次都完全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课堂太大,有可能分组太多。分组多了,上课的时间又不够,最后有些小组可能就没有机会展示。这是一个不断去总结调试的过程,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当然即便是不成功,刘老师觉得有尝试总比没有尝试好。她的理念是只要是同学们能在课堂上有那么一点点收获,这个尝试就是值得的。所以每次大概上个一两节课,刘老师都会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养成健全的人格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坚守下来的时候,刘老师表示她认为这门课非常有意义,值得让更多的学生知道。
首先是知识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开设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家设定这门课,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地对外开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前一个阶段理解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是今天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已经是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前所未有,那么就是有另外一个维度,即中国的发展能加快世界的发展。中国跟世界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得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加需要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关系,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培养具有世界性眼光的人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就可以普及世界性的知识。我们中国从哪里来?我们现在是一种什么阶段什么定位?未来我们中国要向哪里去?这是把我们中国放在一个更大的、全球性的一个视野当中去探讨这个问题。
再从小处着眼,其实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就是越跟世界发展的大的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举例来说,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一个学期,同学们都会接触到新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刘老师会紧抓一些当前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重大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让同学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具体来说,理工科同学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未来它的经济发展趋势什么,科技能研究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尤其是通过国家之间对比,了解这个世界趋势是什么。实际上这就直接跟同学们未来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所以说从知识性角度来说,同学们学习更多的世界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也可以教会大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供一种方法论的指导。刘老师觉得同学们听课的时候应该学到一种方法,老师每讲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会用特定的那种分析方法去看问题。但是国际事务有国际事务独特的分析方法,要求眼界很开阔,立足于全局去分析问题。以层次分析法为例,首先是分析个人因素,比如说国家的发展可能跟个人的领导密切相关;国家层面是第二个层面,就要到国这个层面去分析了;那么更大的层面是全球的体系层面,就是说世界不只有一个国家,而是由许许多多国家有机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大的社会。那么个人的发展也好,国家的发展也好,它都脱离不了大的系统、大的社会。这本身就是分析问题当中一种方法,但是分析国际问题还有很多种方法,刘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都会介绍这样一些分析方法,如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想主义的分析方法等等。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学习到一些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知道该从哪些方面、从什么维度去看问题。这是一种方法论的一种锻炼和培养。
刘老师还觉得这门课是对同学们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政治教育功能可能有时候会比其他的课更强,但是它又少了条条框框的说教,因为课堂上往往是会比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是一种事实的比较,让大家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判断。其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对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同学在人生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一点小事情就走向死胡同,甚至草率地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这都是缺乏一个健全的人格的表现,遇到事情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想。而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很开阔,就会很容易把这个事情想通了。当一个人对事情有一种辩证的看法的时候,就不会把未来看成是灰暗的。而这种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弥补纯知识教育的不足,有利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通识教育
刘老师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教育的内容都很明确,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的知识进行比较深度的教学;可通识教育它不是深度教育,它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更广泛层面上的教育。而就刘老师个人的体会理解来说,通识教育有时候比专业教育更重要。
“为什么说通识教育比专业教育更重要?我觉得这也是针对不同的学校而言的。不同的学校处在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它涉及到一个学校对于培养的人才的定位。像武汉大学这样的985、211的学校,它在定位培养人才的时候,应当不是培养一般的人,而应当是培养社会的精英、具有领袖潜质的人。而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专业教育的话,很可能在未来被某些专业性特别强的职业学校所取代。用长远的眼光看个人发展,如果一个人仅仅局限于某个狭窄领域的一点专业知识,没准在未来智能化资本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被智能的机器人所取代。”
所以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专业这个方面,前景必然是有限的。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领袖潜质的精英。而对精英而言,专业知识只是其中非常狭小的一关。成为领袖精英所应具备的那些潜能和潜质,是专业教育所达不到的,而是需要通过这些通识课的学习,逐步养成的。在我们国家尤其如此。从我们的教育发展这个体系来看,同学们在高中基本上只是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没有太注重个人能力培养。而对于个人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只是从大学开始。
精英需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要有人格魅力,还要有领导力、协调力等等一系列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通识课的学习才能培养。但就是这种能力培养,一方面能更新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一流的学校,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