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吴靓:了解是喜欢的第一步

发布时间 :2019/10/30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因为不了解音乐剧,或者说没有时间去接触这门艺术,而认为它是高雅艺术,其实不尽然。吴靓老师解释说,音乐剧是最大众化、流行化的,它的出身并不高贵。不同于产生于上流社会的贵族艺术——歌剧,音乐剧是平民艺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早先不同种族之间语言不通,但所有人对歌舞是都能欣赏的,所以百老汇的舞台上充斥着各类歌舞秀表演,后来逐渐发展才有了剧情,慢慢地也深化了思想主题。音乐剧是普通民众的娱乐文化,最时尚,也最通俗。究其本质,它和我们欣赏流行音乐是一样的,并没有门槛。

吴靓老师说,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的壁垒。因为不了解,对它有误会,从而更不了解。作为文化商品,音乐剧剧目从一开始被打造就非常重视商业价值,所以音乐剧在舞台艺术中是最贴近民众的审美趣味的。作为普通观众,首先要去接触它,才会了解和喜欢上它。开设《音乐剧鉴赏》,正是想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音乐剧这门舞台艺术的平台和契机。

undefined

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一、兴趣与知识兼顾


当被问及为什么开设《音乐剧鉴赏》这门课程时,吴靓老师说道,艺术学院对专业学生一直开设有关于音乐剧的课程,但以前学校公选课范围内没有发现相关课程。吴靓老师觉得,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的孩子,都应该对艺术有更多的了解和涉猎。从欣赏的角度,这类艺术并没有专业的限制。我们知道有不少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艺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参与艺术活动、提升修为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益的。吴靓老师开设《音乐剧鉴赏》这门课已有多年,她表示这门课程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选修。她认为可能是大家都有艺术体验的需求和兴趣,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吴老师介绍说,这门课程的内容一直有不断地调整,结合知识点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会对剧目有所挑选,对深入人心的剧目的鉴赏更能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尽管音乐剧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相对枯燥一点,但她会注意平衡好知识的传授和兴趣的培养,在兼顾学习知识的同时,尽量地让同学们多了解经典剧目。吴老师会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从自己喜欢的剧目谈起,“因为我觉得艺术通识教育也是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得让同学们先喜欢。”

undefined

音乐剧《贝隆夫人》剧照


二、以剧会友,天涯比邻


在上课的过程中,吴靓老师和一些同学成为了朋友。他们之中有些人去了国外学习,走进剧场看剧之余也会和吴老师探讨下,交流感受和互通资讯。

令吴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有一个来自香港的学生好几次在下晚课后都会和吴老师站在路边讨论音乐剧,从音乐、剧情到卡司,聊到很晚。有一次吴老师把那个女学生送到宿舍附近,快关门了才回去。现在两人有时还会在微信上联系,讨论舞台艺术,互通演出资讯。这份对舞台艺术共同的热爱将师生二人的情谊延续了下去,即使空间相隔很远,也让人倍感亲切。

undefined

音乐剧《音乐之声》剧照


在谈到推荐的音乐剧目时,吴靓老师首先推荐大家去看《音乐之声》,因为它的主题是宣扬真善美,而真善美正是我们人类精神层面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人有些时候不是为了宣扬正能量而正能量,而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地去生活。”据吴靓老师在课堂上的观察,《音乐之声》是一部能让同学们在欣赏时渐入佳境的音乐剧。大家会被里面传达的真挚情感所感动,被动听的音乐所吸引。《雪绒花》、《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脍炙人口的歌曲。另一部推荐作品则是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原著的《悲惨世界》。在吴靓老师看来,《悲惨世界》尤其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思想性和音乐设计。让不同性格、不同立场、不同心境的人的情感在同一首歌里得到抒发和表现,把戏剧矛盾和冲突对立,统一协调在一首歌里面,这是很难的,而《悲惨世界》这部作品做到了,它的音乐写得非常棒,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还有一部就是《芝加哥》,吴靓老师认为它抨击时事,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入木三分又不失幽默,很有趣。从她个人角度来说,因为她自己比较喜欢爵士乐,而该剧现场表演中把爵士乐队搬上了舞台,这让观众不仅可以观看音乐剧,还可以把它当成一场爵士音乐会来欣赏。

当然,吴靓老师表示,这是从她的个人兴趣而言。其实同学们没必要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鉴赏,也可以纯粹是去追求视听享受,作为放松也是不错的选择。吴老师说因为家庭环境,她从小接触舞台艺术的机会比较多,也经常看看戏曲和话剧。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环境越来越好,有不少经典音乐剧目会来武汉巡演,这为同学们到现场去欣赏音乐剧提供了便利。

undefined

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吴靓老师觉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对抗或者促进的关系,而是有重合又相区别。一些同学可能存在一些疑惑,认为通识教育对于以后找工作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了才是硬道理。这种观点有它产生的客观背景,但我们的通识教育本身并不是功利性的,它是培养你的兴趣爱好,拓宽你的知识面,让你的格局更开阔。这才是通识教育的“用”,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说具体点,艺术未必马上带给你直接利益,但也许间接地影响和改变你,比如让你更热爱生活,“我记得有次看新闻,报道了一群热爱艺术的科学工作者,有一位老者罹患癌症,要进行化疗。都知道化疗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高龄的他坚持了下来,而支撑他的动力是对歌唱的热爱,他每个星期都要去参加老年合唱团的排练,那是他感觉愉悦的时刻。”


许多同学对音乐剧的了解有限,甚至分不太清各类戏剧艺术。应试教育让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考试上,忽略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培养。我们的大学应该多开设各类通识课程,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学校在这方面也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