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杨诚:用戏剧的视角审视生活,审视自己

发布时间 :2019/10/1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undefined




“我从小学戏,又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小孩。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上台的时候。那时我很紧张,在幕里,我就在发抖,人也是晕的。但我还是有一个很清醒的意识,我不敢上。”

“我实际上是被老师推上台去的。那是一个真的舞台,只看到几束光,其他的我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我好像产生了另外一个精神,就像做梦一样。我还是慌慌张张的,赶紧演完了下台,但这个印象就一直在我脑海里——我似乎还是很喜欢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虽然很害怕直观地在别人面前表演,但是我很喜欢台上的感觉。”

“所以即使在不断的打击下,这件事情仍给我信念,让我相信自己还可以继续下去,我确实是因为喜欢才做戏的。”


                                                       ——杨诚


从《表演基础》到《校园戏剧创意与实践》

秉承着这份对戏剧的热爱,杨老师申报了《校园戏剧创意与实践》这门通识课。虽然这门课在下学期才会正式开设,但在此之前杨老师已有教授相关公选课的经验。此前公选课《表演基础》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纯粹的表演,而即将开设的新课则是关于校园戏剧创意与实践。全新的通识课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表演,还包括一些导演、创意构思以及服化道效等舞台呈现问题,不再像之前那么单一、那么技术化。


新的通识课将重点放在如何从无到有地完成一场戏剧创作这个问题上,有欣赏,有理论,有参与,有头脑风暴,有团队合作,是一个从创意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团队成员会依照团队所共有的一个目标去参与其中。谁是做舞美的,谁是做导演的,谁是演员,谁负责宣传策划等等,这些都由一个小的团队来完成。杨老师觉得这样,同学们对于戏剧的接触和理解,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加深入。


杨老师说,在这门课上他最想传递给同学们的是一种戏剧思维。学生认识戏剧的角度其实是相对局限的,大多数人会认为在一部戏中要看的是一个故事,看一个好的表演。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缺陷:一方面,作为欣赏者,我们无法采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去评判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要做出心中所想,可能也会受到一些外部条件的限制和经验的约束。


杨老师想传递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用一种戏剧的意识去看待周边生活,这样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戏,都是人。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在这样的视角下,戏剧不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成为了我们身边的故事。因此,新的通识课上可能会减少经典文本的排练,而更多地鼓励学生去书写和呈现自己的故事。

undefined

踪点戏剧社作品《海鸥》剧照


以往,学生在写小剧本时只是在“写作业”,而没有真正地去表达自我,随后教学任务的推进也会因此受阻。新的课堂上,杨老师将会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们把生活当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或者最开心,最难受,最难忘怀的一件事情做出来。


在扮演中激发本能

杨老师也曾在课堂上遇到一些很有天赋的学生,他们在课后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也让杨老师有了一点感悟。“我觉得表演这种体验,可能它不会让你觉得很艺术,很高雅,但它一定离人心很近,离我们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很近。”

“我们强调通过戏剧表演,一个人可以重新地去感知他周围的一切。你在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舞台上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杨老师表示,他不去追求或者不去要求学生在某种技巧方法上进行一种训练,他要的是学生在扮演其他人的时候,无意当中调动、激发、推动出的自己。

“要做戏,先做人。”杨老师说,演员的自我修养即是生活在其中,将学习的东西转化为自我的东西。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别人。现在人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空洞的东西,无力的感觉,这是现代人的常态。但作为一个人,杨老师认为,真正需要满足的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东西。

undefined

演员黄磊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剧照


现在的纪录片拍得越来越好,其戏剧性和人物感中有很多东西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些是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就看我们有没有一种怜悯的心,有没有一个愿意去发现、愿意去寻找、愿意去倾听的准备过程。有了这个准备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基于此,杨老师想用戏剧这样一种方式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校园中有所“准备”。

这样的准备过程也能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保持本能。有的人可能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却很少有时间能够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地不关照自己的心灵,它就会失去敏感度,会麻木,会熟视无睹,会失去本能。杨老师说,人是有本能的,既有生理层面的,也有情感层面的。比如人的同情心,当你看到了别人痛苦,你就会感同身受,这就是本能。

人也并非完全是好的,每个人都有另外一面,每个人都必须要正视它。如果不正视它,这最后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欺骗,一种假的东西。而实际上,“戏剧虽然假定性很强,它是假的,但是它想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个真的东西,甚至往往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呈现的真实。”杨老师强调。

undefined

杨诚老师《西望乐山》剧照


理想中的通识课堂

学生在没有负担,没有其他的杂念的条件下,真的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才能够发挥通识课最大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学生中一定还是存在比较功利,只想要获得学分的人。但这也可以成为戏的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变成杨老师上课内容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学生很现实,甚至能够为了获得学分而去做一些事情。一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其他人为什么不这样?通过慢慢的挖掘,我们或许会发现,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与他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与他所遭遇的事情有关,甚至最后能看清一个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这样。杨老师认为,这就是戏剧最大的一个功效,也就是剖析人,照镜子。

杨老师教授戏剧课程已有十几年,尽管这期间创作出了一些作品,但他认为其影响力还是比较小。杨老师希望让学生们更多地踏入戏剧的环境中,更直观更有体感地去接触戏剧。

在未来,杨老师希望在学校里做一些公益性的表演,甚至开放一些观摩课堂。“我会特别愿意把学生们带到剧场,第一堂课我就会把舞台灯光打开,让同学们站在聚光灯下,让台下的学生看台上,让台上的学生看台下,他们相互看着的是谁,他们又看到了什么?如果这刺激到他了,影响到他了,这种瞬间的感动可能会伴随他一生,我觉得这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老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