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通识课堂 | 《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名作赏析》:寻找美的旅程

发布时间 :2019/04/30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很多年以前,陈雯老师请教过一位文化史与美学史方面的专家:何为美?


“我请教他,美是什么?”陈雯老师说,“心灵美,外表美,衣服很漂亮,都会用美这个词,那美究竟是什么?”


“美是传统”,这是陈雯老师收到的回答。


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思考这个命题。传统是什么?为什么传统是美的?现代的非传统的东西,它是不美的吗?

陈雯老师在授课

带着这样的思考,陈雯老师开启了《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名作赏析》这门通识课,她希望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美的形式。


《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名作赏析》这门课程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通过介绍西方音乐历史、鉴赏经典音乐作品,为学生带来美的理解与感悟,提供一个感受美的平台。


在讲述西方音乐在远古时期的发展时,陈雯老师重点讲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文明。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古希腊音乐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源头。

酒神狄俄尼索斯与吹奏奥罗斯管的女孩

课堂上,陈雯老师引经据典,借鉴古希腊圣贤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故事,带领学生们走进一个他们很少触及,而又光怪陆离的世界。


这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其实很符合陈雯老师的音乐思想及体会。在她看来,音乐基础实际上是偏重于音乐理论的学习。音乐这个课程,按照常理来讲,很多东西是关于感觉的,但是一定的音乐知识积淀是不能缺少的。


“我要讲到具体的作品的时候,我一定脱离不开这个作品里面所涉及到的、所有和音乐的关联,必须脱离不开的一些重要的要素”,陈雯老师说,“比如说这个作品的旋律是什么,我们可能需要把它去唱一唱或去记一记,你要去积累它。”

舒曼茨维考家中的书房

因此,利用有限的时间去传递广博的理论知识成为陈雯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她希望尽可能多地将音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学的时间太宝贵了。作为教师,无论是小课堂还是大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一定要尊重能够来上课授业的这么一个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陈雯老师如是说,“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太多,他们在通识课中是否有所提升、有所受益是我们在教导中是否认真、是否用心的体现。”

歌剧《阿依达》场景(1991)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不注重感受,实际上,任何一门需要去欣赏的课程,都需要学生们去感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感受比理论更重要。


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接触。陈雯老师的课堂另一个特点是让学生们去聆听音乐。


音乐不像文学,有文字的范本,也不像绘画,使人在视觉上有直观的感觉。或者说音乐不具象,只能是思维中的抽象。音乐很多时候完全靠自身的感觉,用自身的情绪、自身的感受去感知它。我们需要去感知它,有的时候不能够用语言去表达出所以然。

格里高利一世

在讲述中世纪音乐文化的课堂上,陈雯老师讲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缘起及形成,讲格里高利圣咏的相关专业理论,讲复调音乐的早期发展。讲完这些以后,她让同学们再去听,去感受。通过这样的形式,陈雯老师希望能够让学生们建构起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但是,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欣赏音乐时,基于不同的精神层面,听到同一个情绪的作品时,得到的感觉是有所差异。但是,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之下,我们的想象空间里是怎么样的走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唯一的评判标准。


“一种选择以外,就会有很多种发散”,陈雯老师表示,比如贝多芬著名的“命运主题”,几个不复杂的四分音符却强有力地表达出他在无声世界中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要向不公的命运反抗。但是作为欣赏者,我们听到这样的主题,听到这样的旋律,是不是一定听到就是命运不公呢?细节上还是有差异的。

贝多芬

陈雯老师希望,借由这些“见仁见智”的感受,引发同学们去思考音乐更深层的文化蕴意。她认为,这种思考甚至比音乐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美是传统吗?它是,又不是。


“美与传统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会提供给你一个思路和一个命题:传统的东西是具备美的。那么美一定要有特点,一定要具备被称之为美的特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美,它都有它的特征。我们对美的思考可能永远没有唯一和正确的答案,但只要是用心去思考这个命题,我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无穷,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陈雯老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