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半学年的助教工作已经完整落幕,按照课程计划,任课老师完成了十二部经典的课程讲授,作为助教的我们也顺利组织了四次小班研讨。在这一学期的 时间里,我们带领着初入大学的一百七十五位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一课,期间存在着一些问题,也让我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在这一学期开始前的那个暑假,我阅读了本课程的教材,由中西方共十二部经典构成,其中还穿插着编者精心摘取的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经典著作选录,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同时也让我感到些许担心。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虽说术业有专攻,但这十二部经典却也未曾读完,更遑论这些经典无一不是较难理解的,如果不是事先读过这些书,恐怕理解上会有相当的难度。而后,我得知我们九位助教所带的班级由来自动力与机械学院的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男女比例相差较大,且又是刚刚离开高中步入大学,我更加担心作为工科生的他们,对于此类经典著作的喜爱度不高,阅读率较低,对于每一节课一本书的课程进度恐有跟不上。而课堂讨论尤其是以人文经典作为讨论对象,会有反感情绪,讨论过程中会热情欠缺,但通过四次小班研讨以及他们在大班授课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于人文经典的阅读和学习的热情度还是很高涨的,虽然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在学习过程中稍显吃力。
作为助教,除了与授课老师进行对接,协助教学任务的展开之外,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每三次课之后的小班研讨了。大一新生的课业相对较多,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加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思考体会,我会在小班讨论前两周左右的时间向老师征求四至六个话题以供学生自主选择,避免学生自拟题目出现偏离教学主题或内容浅近等问题。
在提前两周将题目发给班级同学之后,初期我是采取了一个小班确定一个大主题,五个小组围绕大班主题拟定本组话题进行汇报展示,这样确保大家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时也能听懂别组的展示,且话题精细更容易进行深入的探讨。
但后期此种形式便渐露弊端,一者有些大主题确定的范围就已较为明确,再次细分就容易出现各组汇报大同小异的情况;二者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完全重复的内容,所以后期我采取了各组自主选择老师提供的任意话题即不规定大班主题,虽然小组间存在准备角度不同而导致对彼此内容不甚了解、不太熟悉的情况,但相应的也极大的提升了汇报人展示主题的思想深度。相比于前期的方式,后者在我班同学间更受欢迎。
小班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助教在研讨过程中扮演的组织角色亦是至关重要的。我要求当次课程的发言人务必在讨论课前两天将PPT及发言大纲发给助教,不仅做好备份工作,也能及时充分做好讨论的准备。提前收取汇报人的发言稿也能提早发现问题,比如内容上的重复或者错漏、PPT 制作上色彩文字的排列等。在讨论过程中,我认为助教是一个引导者、衔接者,助教应尽量少的参与内容的讨论,把舞台更多的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挖掘学生们的理解,让展示深入到研讨,真正实现小班研讨的诉求。
每次小班研讨结束后,我都会发起投票选出最佳汇报人或最佳PPT 进行表彰,并征集大家对汇报人的评价。在课后一天内把小组平均分等级和对汇报人及小组成员的共同表现的优缺点进行简短的评价,并将文字整理及时反馈给各组的发言人,以期下次进行改正。
通过对比四次的小班研讨,我与同班助教普遍认为后期小班研讨的整体情况优于前期的研讨情况,主要是因为前期研讨时学生们相互之间熟悉度较低,且又是初次接触汇报的形式,在PPT 的制作和上台发言时都显得有些生疏、不够自信, 发言的内容也多联系高中课文,相对浅显,语言也相对冗长,详略不得当等。而其他同学也因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对经典的阅读量的差异在讨论中提问和发言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学生四次课都能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纠正主讲人的不得当之处等,少量同学则不甚积极。
此时作为助教就应主动的解决这类问题,但我并不建议正面和同学谈话。不积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对这一话题准备不够,或许是性格比较内向,或许是对自己的想法不够确信等。文理的差距让我对我班学生的了解也较单薄,网络上学生的不活跃更是让我在展开工作时感到无所适从。
对此,我在前两次的小班研讨之后结合讨论主题提出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们写在纸上交给我,比如“自我感觉性格上的优点和不足”、“小班研讨形式 的改良”等,文字形式的交流也让我能更好的把握与学生们交流的方式和程度。
四次小班研讨从总体上而言是不错的,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生会勇于反对他人的看法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有小部分同学课堂参与度极低,小组展示时玩手机,也不参与讨论,整堂课几乎处于游离状态;
二是学生在为准备报告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注意说明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的来源,甚至直接以他人的观点或文章代替自己小组的观点或报告文本,此点必须引起重视,助教应及时指出该问题的严重性,以防止学生助长学术不端的行为;
三是由于客观条件有限,小班研讨课的位置安排无法创新,学生只能按照日常上课的形式就坐,这种就坐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就是还在上课而对讨论置身事外,只聆听而不发言;
四是同学们普遍反映刚刚接触大学生活,对于PPT 制作上经验不足,改进的空间很大;
五是助教们反映, 各班同学存在不及时回复助教发布的重要信息,甚至是完全不予回复,导致助教与学生信息沟通脱节,使得助教在一些工作上多有掣肘,无法按预期效果顺利地展开。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都将分门别类,有侧重的去进行改善和促进,例如:
1.比如在推动更多同学加入到讨论课堂中来,我们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大家感兴趣、有话可说的话题。其次,助教们也要及时的将每次研讨课的结果和反思与同学们沟通,让同学们明确取得的进步和仍然存在的不 足。在下次确定研讨主题后,明确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尝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相关的素材作参考。
2.进一步活跃气氛,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度。一方面,在研讨课上,再多做一些能够营造轻松活跃的研讨气氛的努力。另一方面,采取方法提高全员参与度。如对于前两次研讨提问和讨论不活跃的同学,尝试点名让该同学提问或简评同学的发言。
3.对于优秀的主讲人和汇报小组进行适当的表彰,可以选择赠书,或者口头班级表彰等多种形式。
4.课堂之中设计一些小环节,带动常年不发言不参与的同学,以良性方式鼓励同学们加入课堂。
总体来说,经过四次小班讨论,同学们的PPT 制作、论述逻辑、材料组织、 发言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整体上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营造更为活跃、更高参与度、更有深度和创新性的研讨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身为助教还是学生都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