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他曾在部队抛洒热血,也曾在以色列志愿奉献,而回归武大后仍坚持在武汉地铁志愿服务……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潘迎春老师的助教——张亮。
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张亮,世界史方向国际关系史研二学生,潘迎春教授的高徒。看到他的履历时,我们都感到惊讶:在部队服役时屡获殊荣,在北大进修希伯来语,在以色列基布兹志愿服务……相比同龄人,每一个经历都可谓独特。但提到这些精彩时,张亮谦逊地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一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罢了。曾经的服役生活难免会有些枯燥与艰苦,却让他成长了许多。有一次,在长途拉练时路过幼儿园,他看到那些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和打闹,笑得那么单纯,那么灿烂,原本筋疲力尽的他顿时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值了。他突然明白,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也要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在以色列志愿服务的经历,亦让他受益匪浅。他看到了另类的天空,真切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不一样的存在。所以,现在的他,在对待这个世界时,能够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点自大与偏执。
坚持“成人成才,先人后才”的导师
当然,这些精彩的经历离不开导师潘迎春教授的理解与支持。提起潘老师,张亮满怀感激与敬意。休学、参军、出国都不是小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更令他担心的是导师的态度,庆幸潘老师一向坚持“成人成才,先人后才”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对他选定的兴趣方向表示了极高的肯定与期待,并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这才成就了他那些优秀的履历。不仅如此,潘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令张亮由衷钦佩。他说,潘老师是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人,总能使忙碌的日子充满诗意的生活气息:她爱跑步,会养生,办公室里载满了绿植,桌兜里放满了各种小零食、小点心,在学习研讨时常拿出与学生们分享,十分可亲可爱。
两次珍贵的助教经历
回到武大的张亮,尽管仍继续参与武汉地铁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把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学术上。此外,他还担任了《简明世界史》课程的助教,在潘迎春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新模式。
去年秋天,张亮第一次担任助教。在第一堂研讨课上,由于学生们和他一样,大多都是头一回体验小班研讨的课堂模式,大家都很期待,也都很迷茫,不禁出现了兴奋的空白。张亮坦言,当时感觉压力很大,只能红着脸努力地救场。一个学期的跌跌撞撞,他觉得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当时只是简单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都来自非历史专业,这种专业性太强的讲授其实不适合引导发散性的思考与讨论,反而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也容易使学生们产生畏难心理。这次挫折刺激张亮总结经验,仔细琢磨助教的职责,给自己定下了课堂要求,即:串场,活跃讨论气氛,以最通俗的方式解释专业知识,力求下一次做得更好。所以,在本学期的小班研讨课上,尽管全程都有老师旁听,但张亮组织的课堂讨论气氛和效果都明显好于上学期。他觉得,这两次担任助教的经历都十分珍贵,如果之后还有机会继续担任助教,他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当问及以往的经历对其助教工作是否有影响时,他笑称,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的 “瞎折腾”使自己更加接地气了,能够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讲授专业的知识了。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重
对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张亮认为,这二者同样重要。“读万卷书”是为了提升内在的涵养,而“行万里路”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和表达自身的涵养。同时,他还向我们推荐了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他认为这两本书破除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深入浅出地讲述人类和世界的故事,颠覆了他的认知,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