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弘毅学堂20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评语
本文在对《理想国》“洞喻”理论研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学习、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论文文字优美,论证充分,个人感悟深刻,充分彰显当代大学生“求知信念之定”的风采。(基础医学院 张德玲)
从古至今,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一直是备受哲学家、学者、评论家乃至教育家关注的思想话题。深陷洞穴却不自知的囚犯,被迫离开的“逃脱者”,洞穴外的阳光……为何洞穴之谜会令众多思想家争论不休呢?争论的焦点便是洞喻喻何的问题。诚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借鉴他人的想法,也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和体会,而这将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们受益终身。
“洞喻”之中最耀眼、最独特,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就是喻体“光”的本体。光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光,在洞穴中的火光,以及洞穴外的阳光。来源不同,作用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当然不同。
首先是洞穴里的火光,也就是柏拉图可见世界里的光。作为始终陪伴着洞穴中囚徒的存在,火光将墙后的物体及人一个个照射到囚徒眼前的墙壁上形成影子,而形成的影子,几乎构成了囚徒世界的全部。他们终日关注的中心便是影子的形态以及它们“发出”的声音,进而他们产生了有关影子辨别的选举。“而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因而最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的人还得到过奖励。”因此我们可以说影子是他们姑且算得上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一种娱乐化的形式。他们不去思考影子的本质,甚至没有人对于所谓常识做出的判断发出质疑。他们甚至开始将娱乐的能力作为荣誉的评价标准,乐此不疲。而另一种光——阳光,充斥在可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逃脱者的眼中,它将世间万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即使开始的时候他眼冒金星,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事物。阳光笼罩着万物本身,使得他们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逃脱者也因此看清了事物的本质。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可见世界里的物体与可知世界里的物体,或者说,挣脱桎梏的人,在洞穴外看到了什么?为了探究洞喻喻何的问题,我们需要将两个世界的物质组成实体化,并且进行比较。
先来看看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构成。我认为,在可见世界中,洞壁上的影子代表人类的想象,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脱离实际;产生影子的东西,如各种动植物、人以及人造物等,代表影子的实物,这是一种信念,是想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可知世界中,一切均为思想的对象,最基础的就是从许多个别事物抽象出来的形式、思想等,称之为理念。与信念不同的是,理念是不可见的,必须借助善的理型——太阳才能看到。比如,只有在眼睛朝向太阳所照耀的东西的时候,它才会很清楚,不是模糊的影子。人的灵魂进入到可知世界后,在知识和真理的照耀下,当他看到理念时,就能够了解它,弄清它。因此,在理念之上的,就是知识、真理——阳光,以及它们的源头——善的理型,也就是太阳。因此可知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
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先哲们已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可知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阳光并不是那么难以触碰。既然可知世界如此优秀美好,达到它便能更加接近真理,那如何才能“爬出洞穴”,接近可知世界呢?学习知识就可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挣脱桎梏、走出洞穴的方法就是接受教育。仔细剖析逃脱者离开洞穴到回到洞穴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点:一是洞穴中的人产生挣脱桎梏的想法或冲动;二是他一步步爬出洞穴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三是他产生再次回到洞穴的想法。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做出了以下分析:
洞穴里的人在挣脱桎梏,离开洞穴之前,所有主动或是被动的行为想法,都是一个叫做“教育”的人迫使他产生的。教育告诉他影子是假的,逼他认清真实的物体,硬拉他离开洞穴,教育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学习资源,所能思考的就是如何规划通往可知世界的路,从而避免行进之时与目标南辕北辙。
柏拉图在《理想国》写道:“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的确,启智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高的要求,也是教育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譬如“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建立,难道是为了学习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吗?那半年之短,要使我们涉猎如此广泛未免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导引的目的在于启智,在于熟悉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于培养理性判断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育同样如此,它是对思想、心境以及灵魂的洗涤。
自古以来,天道酬勤,学道酬苦,求知的过程永远都是艰辛的,这是灵魂上升的一个层次,不仅是大脑。其中的艰苦,除了知识的广泛与晦涩难懂,最核心的,应当是对学习初衷的坚守。最初,我们通过想象有了信念,在爬过那一处处陡峭的小路,在无数次被划伤皮肤后,信念是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动力。虽然它来自幻想,来自不切实际的东西,但是它让我们产生了不断向前,不断进步的动力,这就是它的不平庸之处。
然而,如今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最初的信念呢?我们仍在心中太阳光的指引下,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吗?之前了解到的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让我沉思良久。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精致”,这无可厚非。为了谋求一份可靠的职业,为了供养家人,生计迫使我们“精致”。但是,我们应当时刻警醒自己,是否在只问利害,不问是非,是否在坚持大学的基本理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责无旁贷。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出点真成绩来,让中华民族在强者迭起的世界民族之林中昌盛百年,经久不衰。
最后,关于回到洞穴的原因,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因为我们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身处社会之中,就应当与“洞穴的同伴”同呼吸共命运。而且这不应当仅仅出于纯粹的自我动机,更要将这种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推而广之,引导政府阶层在宏观层面上予以调控。
单纯从自然科学方面来讲,《理想国》系统地概括出,整个科学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现在仍有许多科学谜题等着我们去解答,尤其是和我们医学生相关的领域。前路漫漫,未来可期,相信我们终能探索到未知的真理。
文字:田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张斯婧
终审:张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