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威老师每次开始上课,都会抛一些问题给我们。看似与主题毫无关联,实则引发每一个人最深层次的思考。本次课前,他提出的问题是:新冠肆虐的背景下,你作为一名医生,有两个病人,分别是一个20岁的病人和一个65岁的病人。如果你只有一台用于维持生命的呼吸机,你会选择救谁?很多人选择了救20岁的年轻人,理由不外乎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经历、人生尚且充满希望等等。但我选择的是救65岁的老人家。
在我看来,要观察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如何,就看他们如何对待老人和小孩。如果老人——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能因为“本来就时日无多”这种理由被放弃,衡量价值的尺度变成能活多久这种纯粹功利的尺度,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被弃之不顾,将会导致极其可怕的后果。而这,就是我的正义观念。每个人对于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恰恰折射出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正义的尺度。
01 何为正义
何为正义?正义正如江水滚滚,大河滔滔。
正义原初来自宇宙正义,何为宇宙正义?即如何安排社会。在古希腊,社会中主宰一切的宙斯,他做到了把人放在该在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宇宙正义。
古时候人们仰望星空,对于正义的思考贯穿中西。在西方,理想国当中,对于正义的设想就是各司其职。城邦中的三种自然人,代表三种人类美德,分别行使领导城邦、保卫安全、通过劳动获得收获的职责,三种不同特质的人承担不同的责任,使得城邦成为一个合理有序的城邦。在古老的东方,中国有句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一种关乎公平的忧虑。在中国,公平的概念出现的很早,但是其内容的充实和概念内涵外延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时至今日,正义的观念仍然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是当今每个人的共识。
不同学科对正义有不同的的解读。第一,道德哲学中的分配正义包括平等分配、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老师举出给大家分配GPA的例子,让大家设身处地地考虑这几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影响。而罗伯特则认为,只要资源是通过正义的方式获取,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天生的资源。罗尔斯的回答是什么?假如我们一大群人要进入一个社会一起生活,这个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要怎样安排才是正义的?他的回答很简洁,“公平即正义。”
02 正义论导读
2.1众人分蛋糕,何以求公平
老师设下悬念,提出分蛋糕的问题——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我一开始想到的是精确计算、准确称量,用机械的物理的手段保证公平。但这其实不是两刀切成四块的简单问题,而是设计一种机制保证分配的公平,不过很多制度的效果似乎都不理想。试想,如果切蛋糕的人同时是决定顺序的人,这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后会变成所有人谄媚逢迎一个人。如果把分蛋糕和切蛋糕分给两个人做,这可行吗?两个人也可能产生腐败和勾结。罗尔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一个人来划分蛋糕,并得到最后一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一份。
2.2开宗明义,正义宣言
罗尔斯这部著作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价值”。将正义提到非常高的位置,这种正义观念恰恰不是以功利主义作为思考角度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 “集体利益最大化”和“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的做法,是用社会道德约束和限制人的枷锁,不适合在社会中推行,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2.3概念辨析,纵横思考
罗尔斯的著作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正义概念。类比高考加分对考生整体公平造成的影响。张申威老师回忆起他当年高考的时候,区级市级的奖项还可以进行加分,但是城市与农村获得奖项的难度本身不同,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其实就是关乎于我们身边每一件小事的思考,看似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其实阴影之下都是公平正义的拷问。
第二,影响人们思考的正义观。横向比较而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考量的是结果。老师设置了一个情景,问大家过马路会等红灯吗?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举起了手。老师追问道,半夜回寝室,路上无车无人,你们还会等红绿灯吗?举手的同学少了很多。在我看来,君子慎独。即使是没有人盯着,没有人时时刻刻对你做出道德评判,也应当遵循规则,守住底线。窥探两种选择背后的原因,一部分人出于康德绝对道德主义,决定等红绿灯;另一部分选择夜里不等红绿灯的人,达成了比较利我的结果,同时也不影响他人,这一切都是受到个人正义观支配的。
2.4原则两条,正义准绳
罗尔斯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正义准则。
第一,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在我个人的观念中,第一原则简而言之就是自由,自由优先、高于一切。第二,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老师提到,德国在招聘时,会写上看似奇怪的“残疾人优先”的字样。这几个简单的字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无论怎样,大家都应当可以平等的获得这些职位。对于生活上处于弱势的弱者,要让分配有利于他们。
第二原则有些类似于法律概念中的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和弱势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强势意义上的平等,我们一般称之为形式平等,弱势的叫实质平等。例如不看性别,一刀切地实行同等对待,就是形式平等,比如年满18周岁具有相同的选举权。而实质平等是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比如特定条件的妇女不从事危重行业。这两种平等在立法中都有,但总体来说,一刀切的形式平等居多,对弱势进行保护的实质平等也有,但相对较少。
03 原初状态,无知之幕
值得注意的是原初状态的论证。罗尔斯的设想是,假定人们要制定社会契约以便他们参与社会合作,但是他们处于“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下,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现实、自然禀赋、性格和理想追求都一无所知。他们被还原成了康德式的“理性、自由且平等的存在者”,在这种状态下选择的正义原则就是对我们现实社会有效的正义原则。但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正义两原则呢?对于第一原则,没有什么争议的;有争议的是第二原则中的差别原则。罗尔斯主张在无知之幕下理性人的选择是采纳最大最小值原则,即保证最坏的结果最好。但是,或许有竞争力的是平均功利原则?也许人们愿意为了某种小几率但报酬丰厚的可能性而冒险?但罗尔斯认为人们没理由这样做,也没有理由采纳等可能性假设。因此理性的选择只能是最大最小值原则。由此差异原则就得到了证明。
老师问我们假如重生,我们可以选择降生的国家,但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我们会选择哪里?有人选择北欧,理由毫无疑问是社会的高福利,即使出身很差也会过的还可以。这实际上就是在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类比无知之幕,没有人知道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地位、资质、力量、智力、善的观念、是否有特殊的诉求,我们不得不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做出选择。这种时候做出的选择,反而有可能是最理性最理想的,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老师最后想给大家讲的是,自己选择正义论的原因有二。一来该书不是很晦涩,二来这本书中透露出的道德价值观念深深地令人动容。为什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正义?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道德本质,尽管可能还不够强大到影响世界,还是要相信,这个本质能带领我们达到社会公利,引领我们到达更高更远的世界。“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正义不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口号,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正义观念,常思常新,火不侵玉,公允持正!
图文:王萱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