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3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大班5小班在文理学部教五310教室进行了主题为“学习知识,更需要渐修还是顿悟?”的激烈辩论,此次辩论是对袁劲老师所讲授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坛经》的阶段性总结。小班老师和学生评委团结合辩题展开情况、辩论技巧及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仪态等因素对各小组表现进行了综合判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大班5小班第三小组在此次辩论中获胜,其所持观点为“学习知识更需要渐修”。以下是本场辩论获胜队伍的精彩实录:
研讨题目:学习知识,更需要渐修还是顿悟?
研讨方式:学术辩论
大班老师:袁劲
小班老师(助教):邓瑞华
第三小组小组成员与分工:
辩手——蒙春林、包阳、张与同、马翎翔
第二、四小组辩论主持人——潘勇成
第二、四小组辩论评委团成员——刘浩然、包阳
01 一辩:蒙春林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蒙春林,很荣幸与第一小组就“学习知识,更需要渐修还是顿悟?”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引用古人对渐修与顿悟关系的一个比喻:“自心本体犹如天上明月,心中动荡不止的妄念犹如空中乌云,渐修功夫,好比微风拂过,将乌云渐渐吹散,让明月的光辉得以显现,而所谓顿悟,即为黑暗到光明的刹那转变。”正是由于渐修功夫的微风缓慢却扎实地坚持吹散着乌云,才有后来的乌云散去,光明显现。由此可见,顿悟需要渐修提供基础。
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尽管古人的大手印和道次第学说认为“渐修”和“顿悟”两种方法都能达到相同的目的,但试问如果没有通过渐修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作为基础,哪里会出现顿悟呢?我们通过渐修不断学习知识,当积累到一定量之后,顿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妄想没有渐修的积累,光是坐定在那盯着书看就能够突然顿悟。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学习知识,更需要渐修。
02 二辩:包阳
感谢主席,感谢对方一辩的精彩论述。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古今之成大事业或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诚如斯言,学习是长期的阶段,是不断的反思与复盘,是一个挣扎的过程。如同种子生长一样,需要萌芽,生枝开花,这些都是在渐修,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最后的顿悟。刚刚对方辩友尽管陈词慷慨激昂,逻辑的混乱与错误却不容忽视。接下来,由我向大家一一指出。
首先,对方辩友将“顿悟”视作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结果。那么,请对方辩友再次审视辩题——“学习知识更需要顿悟还是渐修?”“需要”一词明显揭示了“顿悟”和“渐修”是学习的手段,抑或是方法。如果按照对方辩友所说,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岂不是就变成了“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知识还是渐修?”这不是很滑稽吗?
其次,就现实来看,“顿悟”难道不是天才的灵感吗?然而,学习不应该只属于天才,它更应该是合于普罗大众。所谓的顿悟,对于天资不高的凡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在每一个小的阶段产生自己的联想与理解,才能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维,最终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03 三辩:张与同
这里我们可以把学习比作修行,因为学习不也是自身精神状态和内在的一种修行吗?其实在修行的最初阶段,我们是处于迷悟的、粘连的、未见性的状态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困惑于“我为什么要学习?”,是不是迷茫于“我要学什么?”。在座的各位都是物科院的学生,假如我们之前没学过常微分,那现在看我们所学的常微分方程与公式是不是很难?我们盯着陌生的方程与公式,能够顿悟出什么呢?没有修证的实际操作(渐修),我们很难能做到一“顿”。就像在浑浊状态的水,如果不是每天每天能够得到过滤,就不会有一个“突然照见水中物”的状态。当我们处于粘连的、浑浊的、愚迷的状态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脱离这种状态,而不是穷追“顿悟”。最终,我们在修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接近并验证终极理念。
04 四辩:马翎翔
感谢对方四辩的总结,下面由我来总结我方观点。我方坚持认为,顿悟是渐修积累的结果,“渐修”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大于“顿悟”。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通过逐渐的修行一点点内化,自行建立知识体系对于大多数的学习者来说并不现实,只有少数天赋异禀的学习者才能偶尔做到。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对方四辩的总结辩词中有几处与对方一辩二辩自相矛盾。一方面,对方一辩说顿悟是每一点新的理解,是生活中智慧型的增长,但四辩却又承认了不是人人都能有顿悟。另一方面,对方辩友的逻辑是:学习过程中每一点新的理解都是一种顿悟,所以顿悟作用大于渐修,但是根据我方了解到的关于“顿悟”的现代解释是指“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便说明“顿悟”的作用关键在于创新性的运用,而并不是平常的科学知识学习。
每一次顿悟般的突破背后其实是无数人一点点渐修般的努力。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狭义相对论之前有洛伦兹时空变换,量子力学之前有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但是由于历史与宣传的原因,人们记得的只是最终的整合者,对结果得过分关注使得渐修被人们忽视。诸多理论成就更重要的是前人的积累与渐修,微积分的发现就是最好的例子。综上,我方认为,学习知识,渐修更重要。
05 学生心得
刘浩然:这次的辩论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逻辑和语言的魅力,虽然没能上场,但也懂得了共同探讨,坚定观点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辩手们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展现的热情。作为另外两个小组辩论的评委之一,我同时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以及辩论这一活动对敏捷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高要求,明白了辩论的意义在于交流,而不是一味陈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一场辩论,知识储备是前提,辩论技巧是方法,比赛是手段,收获成长才是目的。通过辩论,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学到一些处理问题的精妙方法。
蒙春林:辩论开始之前需要先设想对方会怎么问、怎么答,心里有一点准备才不会在辩论过程中乱手乱脚;找好资料,让自己的语言有说服力;与队友做好协调,避免己方的辩论自相矛盾;做好记录,能帮助自己及时找出对方漏洞;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别说不出话来。
马翎翔:辩论的形式让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去深入了解与思考“顿悟”和“渐修”的含义方法与作用,以反驳对方对于顿悟意义的强调,并且立好我们的论点。这种形式激发我们去课后主动学习更多去想更多。
张与同:第一次参加辩论就发现辩论特别有趣,因为很多辩题你看一眼心里就已经有了坚定的执方,甚至会觉得这种问题也能有反方?但是当看到对方辩手们另辟蹊径找到一个你从来没有想到的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是自己的思维太狭隘了。问题的两面性和它背后的深度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人察觉。有人说,听辩论就是把自己的世界观打碎了再从双方的针锋相对中找到对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立体化的解答,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方面更全面的看待事物。我觉得辩论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升华,真不错!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小班研讨形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与传统的PPT展示形式不同,学术辩论的研讨形式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此次小班课程的课堂氛围也明显更加活跃。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辩论,尽管在此次小班研讨中的表现可能略显稚嫩,但无疑收获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和难得的锻炼机会。
文字:邓瑞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大班5小班第三小组
图片:邓瑞华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