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小班研讨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同学们在讨论中碰撞着思想,展露着才情。18级法学院小班研讨的主题是“红楼爱恨”,我们选出四位同学的习作,分两次推送,以飨读者。
红楼爱恨与中国式爱情
在中国,提起红楼梦,即使你一页也没翻起过,你也知道这是一部“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宏伟巨著。而任一巨著之所以能成其宏伟,必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往往向前不见古人,向后启发来者。
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它的爱情观。因此,我将在此把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中国近现代文学对比,通过分析其所描写爱与恨的区别和联系,展现一个粗略的中国式爱情观发展历程。
陈雨纯正在展示
一、 红楼梦与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是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大量优秀小说于此时涌现。在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主流之前,中国古典小说直到唐朝才逐渐走向成熟,其时也出现一部分以爱情为题材的故事,其代表作有《莺莺传》《李娃传》等。作为《西厢记》前身的《莺莺传》,其故事远非才子佳人的浪漫,张生对崔莺莺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用“始乱终弃”四字来形容,但当时的人们却称赞张生“善于补过”,为其薄幸行为作辩护。这种情节,一方面体现古时礼教对爱情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叫人看见那时男子大抵是不看重真情的。而当小说发展到明清,又变为如何呢?
我以为,由唐传奇到明清小说而至红楼梦的诞生,是欲还是情,是服从礼教还是自由叛逆,走向哪个倾向的权衡是有关爱情的小说发展的主线。
一方面,情与欲的天平不断倾斜。以情色描写露骨而为人所知的《金瓶梅》按理来说应当是偏向于欲望的放纵,然而我们不难看到“西门庆看唱到 ‘今生难会,因此上寄丹青’一句,忽想起李瓶儿病时模样,不觉心中感触起来。”“去年玉楼上寿,还有李大姐,今日妻妾五个,只少了他,由不得心中痛,眼中落泪”这些文字中没有半分肉欲的影子,反而能从中见到西门庆其作为一个男人的真情。而这种真情在《聊斋志异》中进一步发展,于是当我们欣赏《婴宁》这个故事时, 我们可以看到“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的王子服对婴宁的痴心以付。只是,《金瓶梅》固然有真情的光芒,其肉欲之色太甚,不免掩盖。若说王子服为真情代表,“夜共枕席耳”的请求仍未脱离肉欲。何况《聊斋》书生众多,痴情如王子服者依然廖廖,绝大多数只求一夕之欢,何谈真情?其实七情六欲乃自然天理,人不可能脱离欲望而活,但红楼梦的独特性正在于,作为全书主线的宝黛之恋,是完全抽离肉欲的。无论是林黛玉“灵代欲”的谐音,抑或是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全无邪念的情谊,都印证这一感情的纯粹性。这种抽离肉欲的爱情,既使人感觉单纯美好,又突出了二人精神上的契合,呈现出一段前无古人的精神恋爱。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再到《红楼梦》,是爱情逐渐脱离原始的肉欲,逐渐趋向精神投契的过程。
小班研讨现场
另一方面,自由恋爱观念逐渐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明清时诞生的大量才子佳人模式的故事,以《西厢记》为代表,已经带有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的色彩,“对于旧习惯是有些反对的意思的,但到团圆的时节又常是奉旨成婚,所以终于与儒家的温柔敦厚合流”。反观红楼梦,贾宝玉是一个骨子上就叛逆的人,他的爱情注定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在书中,他心向黛玉,因此“都说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想要让他与宝钗成婚,只能用哄骗的方式。他与黛玉的爱情,是不受任何意志裹挟的,由个人自发的爱情,自由恋爱观念在红楼梦中就已萌芽。从《西厢记》到红楼梦,是爱情逐渐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崇尚自由的过程。
一、 红楼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代,受西风美雨影响,文学创作不免带有西方价值观色彩,体现在爱情小说上也是如此,但同时并非完全西化,仍保留着延续自红楼梦的相当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爱情主体缺乏自我人格、价值和尊严,容易产生爱情至上倾向。例如林黛玉除了要与宝玉在一起并无其他追求,《雷雨》中繁漪为了和周萍在一起可以容忍四凤的存在。第二,爱情不排他。宝玉是并非只爱黛玉一个,他也爱宝钗、爱晴雯、爱袭人等。《金粉世家》中金燕西也是如此,他爱冷清秋,也与白秀珠暧昧不清。第三,爱情总是默默发生。这点明显区别于西方热烈大胆的爱情,中国式爱情显得更加含蓄,例如《家》中的觉新与梅表姐,他们的爱情是隐晦、少为人知的。
同学们针对问题进行发言讨论
而到了现代,文学及影视作品更多体现的是现代的价值观念。现代主流的爱情观延续了自由恋爱、以真情为基础等爱情观念。同时:1.摒弃了爱情至上观念,更关注个人人格和价值尊严。2.强调忠诚性、唯一性。3.多种形式体现,激烈的或是温和的,大胆的或是羞怯的等 4.更加多元化,不只着眼于男女之间,更关注非异性恋者等等。
而实际上,现实的爱情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例如 “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等传统观念仍在深刻影响着当今中国人的婚姻和爱情,礼教虽然湮灭,一些传统伦理仍越界地干涉着人们的自由恋爱。而随着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阶层上升的现实诉求,爱情在很多情况下要和金钱或者权力挂上钩。还有越来越多的“颜性恋”等等等等。
立足于如此复杂的现实状况,中国式爱情观将何去何从,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李建中老师向陈雨纯赠书作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