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

小班研讨 | 儒道思想的现实抉择

发布时间 :2018/10/05  编辑:刘雅芳 刘航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自 9 月 23 日起,《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设置在武大不同专业的各个课堂都陆续迎来了第一次小班研讨展示活动。儒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是本次研讨的重点,不同班级围绕着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展开讨论。我们参加了易栋老师授课的水利水电学院第二小班璨璨老师授课的信息管理学院第四小班的研讨,并现场采访了同学和助教。



【儒道互补,源远流长】


9 月 28 日晚 18 : 25,还没到正式上课研讨时间,工学部第四教学楼的 211 教室就已经热闹起来。易栋老师授课的水利水电学院第二小班的学生们正按照分组聚集在一起讨论和完善发言稿,为今晚的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


211 教室内的小组研讨班是由助教张颖带领的,这个小班一共有 24 名学生。这次小组讨论的主题是“儒道互补”,同学们已经提前分成了六组,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自由讨论和发言准备,并且还各自做了幻灯片用于展示。


上课铃声敲响后,张颖首先对今天小班研讨展示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流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她注意到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便笑着宽慰道:“这可能是你们第一次站到讲台前讲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你们以后还会经历很多这样的过程,所以不要紧张,把这次当成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小班研讨共分为两个环节,即小组发言自由讨论。在小班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依次发言阐述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每组发言结束后,由下一组的同学对上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提问。在自由讨论的环节,同学们可以对任意小组的展示内容提问,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

undefined    


随后进入各个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个小组的发言人依次上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不同的小组着眼点不同,比如以陈梦同学为代表的第一组便着眼于“儒道互补”的定义、表现与影响,提出“外儒内道”,“儒道互补”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必然。他们引用了王稚登的诗句“修竹到门云里寺,流泉入袖水中人”来表达“儒道互补”体现的人生态度;而第三组则重点分析了“儒道互补”这一观念的定义,指出与其并立的“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等学说的局限性,并提出他们小组的观点——只有“儒道互补”才是源远流长、始终贯彻思想史的基本脉络。随着展示的进行,同学们渐渐摆脱了最开始的紧张,教室气氛明显轻松起来。

undefined    


【鄙视链与逍遥游】


而与此同时,在武大校园另一端的教五 507 教室内,同学们的讨论同样热烈。发言正进行到第五小组,发言人贾宇婷同学正在向大家阐述她们小组对庄子的“逍遥”和“至人无己”的理解。


这里是廖璨璨老师课上的第四小班,同学们都来自信息管理学院。他们讨论的题目相较而言更加具体:“在现实中,人们该不该追求老庄哲学中的逍遥与至人无己的境界?如果生活中人们都不追求功名利禄,社会将以怎样的形式运作?如今我们应该如何调和儒道两种思想,并为己用?”


不同于班上的其他同学,贾宇婷所在的小组将目光投向了经典原文,通过援引大量的原著片段,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来支撑他们对“逍遥”和“至人无己”的理解。在谈到他们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小组成员胡何欣表示,由于书上章节没有相关概念的释义,他们提前就开始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同时也通过一些名人名家对庄子的评论来理解“逍遥”和“至人无己”这两个概念。“但读起来还是很深奥。”胡何欣同学这样表示。

undefined    

贾宇婷同学正在发言


紧随其后,第六组的展示将这一次的小组讨论推向了高潮。他们小组将重点放在寻求真正的“逍遥”上。“鄙视链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在我们小组看来它实际上传达的是以成功为导向的单一价值观。它所做的是把每个人的价值量化,给大家一个排位,进而给每个人一种价值的认可。要摆脱鄙视链,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学习老庄的思想,从心所欲,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寻求自己内心真正地快乐,而非外界规则为我们定义的快乐。”第六小组的栗晔同学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

undefined    

栗晔同学正在发言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和自由讨论环节,许多同学都针对此前的展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氛围十分热烈。有的同学从鄙视链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质询第六小组观点,而第六组的同学也针锋相对地将此前没有明确阐述的部分进一步说明。也有同学对第五组引用的经典提出疑问,第五组的同学也都一一做出回应。

undefined    

提问环节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热情不减,讨论仍在继续。小组讨论一直持续到 20 : 30,下课二十分钟后,助教陈郁晗主持课堂,宣布讨论结束。随后,她对同学们的展示做了点评,也为同学们提出一些技术上的建议。在总结各组发言之后,她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的讨论中能更多地回归经典,更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助教自评】


在最后的采访中,助教陈郁晗对这次小班研讨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其实我自己也有做一些准备,我把他们可能会讨论的点都列了出来,看了一些论文,但这次讨论大家太热情了,超时蛮久,也没有派上用场。他们思维很活跃很开阔,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对方也都可以接得住招,这个非常难得。他们也没有仅仅局限在只是自己上去讲,真正有达到讨论的目的。我们助教其实最担心的是最后讨论时没有人说话,但是我们这个讨论班的同学真的非常活跃。但是可能下次我还是更多控制一下比较好。”


据悉,自 9 月 23 日开始,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第一次小班研讨陆续在各个课堂小组展开,小班研讨是通识教育改革的开创性设置,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切关注。除了以上“中学组”的讨论,“西学组”的小班研讨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