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上8点05分,潘迎春老师结束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历史篇”的授课,课堂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潘老师本周第二次讲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就在前一天,潘老师在弘毅学堂完成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首秀。
“00后的学生们毫不吝惜他们的掌声,两节课居然被十几次掌声打断。”潘老师如是说。
潘迎春老师在讲课
今年,武汉大学首次为全校7200名新生开设两门必修的基础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100余位教师组成两个教学团队,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多轮集体备课,互相切磋交流。老师与学生们共同见证武大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时刻。
易栋老师、梁静老师、李建中老师、江柏安老师(自左至右)
听完第一堂课后合照
据悉,9月10日,国际教育学院的梁静老师开启《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第一堂课;与此同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桑建平教授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新生拉开了《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序幕。至今,两大导引课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三次授课,在本周或者国庆假期以后,各门课程将陆续迎来第一次小班研讨。
陈溪老师在讲课
对于两大导引课,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以李建中老师的课堂为例,6点30分开始的课程,6点15分时,教室已经基本坐满了学生;而8点05分结束课程以后,总会有很多的学生继续请教问题,老师离开教室往往已经接近9点。
刘重春老师的课堂
“听这个课不会犯困,有时候听其他课会觉得比较枯燥,但是这个课因为老师讲的很有趣也很生动,选取了一些故事和有趣的图片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所以就不会犯困,很喜欢。”动力与机械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在鲁小俊老师的课堂上如是说。
虽然这门课是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课堂上不乏其他年级的学生。动力与机械学院一名来“蹭”鲁小俊老师的大二学生说:“听这个课感觉和专业课不同的是,老师兼顾的面很多,知识不是特别难懂,而是在和我们普及一些我们专业课上不会接触到的知识,简易明了。”
鲁小俊老师在讲课
据了解,两大导引课是武大通识3.0改革的具体实践,开武大历史先河,在国内亦属首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8月2日,《中国青年报》于要闻版刊发《为2018级新生端上第一道大餐 武汉大学:通识教材和录取通知书同时发出》,对武大通识3.0以及两大导引课进行了报道。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以及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不仅仅是国内,两大导引课的理念也被通识教育中心的首席专家李建中教授传递到了国外。在今年于美国召开的“全球通识教育与亚洲文本:大学生应该读什么”(Global General Education and Asian Texts: What should students read?)研讨会上,李建中教授应邀作题为《人:通识教育“武大读本”第一关键词》的大会发言,“武大读本”就是两大《导引》。李建中教授的发言受到大会主席、ACTC执行主席凯瑟琳•柏克(Kathleen Burk)教授的高度赞赏,她指出,武汉大学的两大《导引》在核心文本的遴选、核心观念的提炼以及核心方法(师生交互主体)的尝试等方面,皆具有典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廖璨璨老师给同学们解答问题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其本科教育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每一名武大的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也是两大导引课开设的一个目的所在。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教学团队核心组成员合影
两大导引课的课堂上,每一名同学都需要在经典阅读中去思考这些问题:“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而每一位老师也都试图在经典中去为同学们解答这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也在一起成长。
9月20日,刁莉老师在给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们讲授完《斐多篇》以后说道:“讲斐多篇的时候自己都把自己给感动了。我最后的感想和同学们分享了一下:不管你受到什么样的束缚,都要保持精神的自由!”
对于初入校园的“00后”新生们而言,两大《导引》课无疑是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7200多名学子邂逅千年酿就的神髓,尝的是历史,品的是智慧,悟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