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卫武
卫武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青年学者、珞珈青年学者、珞珈领秀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战略管理与创新创业。围绕上述研究领域,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次),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Personnel Psycholog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清华大学出版教材1部。
团队成员
龚丽敏
龚丽敏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产业集群、技术管理、新兴经济企业成长、企业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以及服务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团队成员
王罡
王罡副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美国AOM协会会员,曾获得2011年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企业战略、知识管理、联盟治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课程简介
管理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原理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原理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原理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原理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所以,《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并以管理学的基本职能为脉络,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 本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对管理与组织、管理者、管理过程和管理要点的介绍,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从而初步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具体来说,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任务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的四大职能;
(2)阐述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3)能够了解国内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4)能够掌握决策的基本过程、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决策技术;
(5)理解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6)了解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和常见组织结构形式;
(7)把握领导权力来源、领导理论和艺术的运用,准确识别领导和管理区别;
(8)学会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9)认识沟通过程,区分各种沟通方式,学会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0)解释控制的作用,区分控制类型和控制方法,陈述控制过程。
2)技能目标
(1)能学会组织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编制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理解决策的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辨识组织构架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学会克服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能力;
(7)能学会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
(8)能学会有效运用领导理论,达到有效领导的目的;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
3)任务目标
(1)把握管理者角色,制定改善实际管理的计划、措施;
(2)组织设计高绩效工作团队;
(3)结合具体情境制定个人授权计划;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目标管理;
(5)结合具体情景克服沟通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6)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7)进行工作作业的进度控制和纠偏能力。
3. 课程活动照片
本次辩论赛全员参与,围绕着“庸人当领导”、“关心苦劳还是关心功劳”、“外行能否管理好内行”、“企业管理中人和制度哪个更重要”四个辩题展开。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卫武教授作为此次辩论赛的评委。
比赛前各个小组在工作之余通过电话会议、微信群以及线下聚餐等方式进行讨论准备,小组每个成员或主动负责收集案例材料或负责后勤保障,直到上课前都还在教室走廊排演模拟对方可能问到的问题,可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比赛过程中,正反双方针对各自辩题拿出有利论证,同时不断寻找对方逻辑漏洞,有一针见血的言论让对方哑口无言,也有循循诱导将对方引入己方陷阱,争锋相对,精彩的发言一次次将辩论赛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其中,“庸人当领导”的话题中,正反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双方从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庸”字起源到康熙词典的典故解释,从政权更迭中的王权领导到资本市场的苹果掌门人选择,双方辩手都给出了精彩的发言。
辩论赛现场掌声不断,同学们都为参赛选手广阔的知识面、清晰的逻辑发言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点赞。当然,这些精彩发言的背后,也都离不开小组未能上场的其他“智囊团”同学的精心准备。
每个小组辩论结束后,同学投票选出优胜队伍,卫武教授做出精彩点评。卫武教授首先对四个论题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表示辩论赛能让大家对“管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提升大家对理论的运用能力。他还表示未来还会引入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课堂。
通过本次辩论比赛,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前期准备的各种磨合,以及在赛场上的通力合作,同学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满园金桂论真理,珞珈山下辩雌雄”,辩论赛的课堂形式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也让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更深的课堂参与感,对未来的课程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