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治水,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大禹治水,想到都江堰,想到三峡大坝以及各种水利工程。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我们却很少去谈水本身以及其延伸的各种问题。治水亦是如此,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其意义就藏在社会的发展之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一般通识课程《治水与社会发展》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治水”。
这是一个严肃的课堂吗?
不!这是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在这里你可以结识各个专业的朋友,一起交流成长,大学生活一定不会孤单!
这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课堂吗?
不!在这里你不需要学习专业系统知识,除了解治水知识外,还能享受不同思维的碰撞,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治水与社会发展》这门课由谢华副教授主讲。治水是自古至今人们绕不开的问题,水利工程就像一个链条工程,水利专业的同学只是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治水这件大事还需要更多学科专业的人来参与和推动。此外,治水与我们自身生存、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此观念的驱动下,2009年,谢华副教授着手开设了该课程。转眼间已经过了12年,这门课程也愈加成熟,并紧跟时代发展,常上常新,如今已有超过3000人从中受益。
谢华,工学博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水利部泵站测试中心副主任,水利工程系副主任。
周毅,男,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肖波,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堂形式,如水自由
在《治水与社会发展》这门课程上,谢华副教授表示同学们不需要有任何压力。每次课堂中,他都会提供机会去鼓励同学们和周围的同学自由交流和讨论。讨论可以在讲台下小范围内开展,也可以自愿到讲台上展示,不论哪里,都可以畅所欲言 ,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观点以及生活。谢华副教授追求的理想课堂,正如汪洋般自由与宽广
水沝淼㵘,不只是水
《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的名称是具有迷惑性的,听上去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实则不然,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有关治水的历史和相关水利工程,认识到古代到现代人们水利的革命与进步;可以从以小见大,从一汪泉水中窥见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动态以及引起的相关社会热论,并且参与其中进行思考。
我们知道,三峡工程是关乎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但建设时就有诸多争议,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此,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而不分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又或者“南水北调”的建设究竟是为了什么?它与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又有哪些联系?接下来它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有自身存在的出发点和战略意义,就像香港地区的自来水70%来自“东深供水工程”,它紧密联系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再如给金门岛供水的金门供水工程,国家为何要实施这些工程?正如蝴蝶效应般,小小一滴水,便能汇集成大海,并引发出关乎我们自身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大致也是水的魅力所在吧。
水是人类生命和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图之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是自然的象征物,如水在河图中的循环往复中蕴含着自然的声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性格是是柔顺的,构成万物,承载万物,与世无争;水的性格又是刚烈的,大江大河,汹涌澎湃,奔腾向前。
水的多变,不得不让我们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和方式看待水、自然及人类的关系。水蕴藏着的生命力,透过水文化遗产和代代传承并更新的治水理念而展现。作为后世的我们,又该应如何从中学习其内涵,认识其价值呢?也许在《治水与社会发展》这门课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答案。
《治水与社会发展》,在谢华副教授眼中,它不仅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有着通识的背景。通识本身就展现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它不仅是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借助不同学科专业来提升自身的思维锻炼能力。“如果一个通识课程能让同学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能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方式的话,那我觉得这门课太棒了,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教学相长是一门课程开设比较成功的理想效果,这在《治水与社会发展》中就颇有体现。
以下是参与课程后,来自不同年级与专业同学们的感受(匿名)
同学小A:学习《治水与社会发展》这门课着实让我收获良多。从前我以为治水便是治水,但原来世间万物联系之紧密出乎意料,只有去了解,去接触才会慢慢认识出真面目。
同学小B:未曾想到,一门听起来专业性还蛮强的课,竟让我如此流连忘返。这门课上的随性却不随意,也启发了我对公选课“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这个版块新的思考。所谓“科学精神”,是要领悟一门科学学科的根本要旨而非具体算法:所谓“生命关怀”,是要意识到科学的服务对象而非脱离人本。或许多年以后,我不再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某个水利工程的名字,也不再记某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但是我会清醒地认识到治水的重要性和水安全的重要意义,也会永远保留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和积极同不同专业学者进行交流的习惯。
同学小C:
首先,关于我选这门课的原因,说起来算是“歪打正着”。本就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态度过第三学期的我,在选课时自然抱着要选我最感兴趣的课。说实话,最初看到这门课时,并未有太多想法,只觉得应该就是讲讲关于治水的相关内容,而作为一名文科生,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忆犹深,因此便认为这门课应该不会很有趣,于是初选便未选择这门课。奈何第三学期本身开的课就少,相对“有名”的课又竞争激烈,初选以落选而告终。二轮选课,其实已经并无太多选择,而我抱着试试的态度选择了这门课。最终,上过课后的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丝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同学小D:
在这十一次课程之中,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且感受最为真切的一次课程是一次讨论课。在这次讨论课中,多人小组讨论了关于水资源所有权的相关问题,从公有私有的问题到国际间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思维碰撞,得出了多个角度的不同结论,也促使我从我的专业——法律角度对该问题产生了更深远的思考。
同学小E:
《治水与社会发展》,毋庸置疑,放在选课系统的科学板块。本着完成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看到老师给分不错的“初心”,我把它盲投进了选课篮子。但是经过大半个月的学习,这门课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货真价实地让我学到了一些自己学科领域内很难接触到的水利知识。它让原本并不关心的水利问题的我在看到相关报道时,或许也能谈上两句自己的思考。起码我敢肯定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治水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
同学小F:
回忆一下这两周的时间,仍然感觉自己是幸运的,能选到这么好的一门课。要说我的收获写可能真的写不完。我第一次上到这样一种公选课: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了让我们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可以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留给我们去互相交流、讨论。这真的是我在上其他课遇不到的。
谢华老师分享了同学们的感受后,自豪地说道:“我知道我的这门课并不是热门的通识课,但同学们能在课后感受到这门课算是捡了个漏,捡了个宝时,我就知足了。或许这就是当老师最大的成就感吧!”
责任编辑:李猛、卢汉彰、雷娇娃
记者:许博弘、尚晓
图片:尚晓(部分来源于网络)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