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谈起旅行,人们可能会在脑海里想到“临清风,对郎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殊不知,旅行生活也潜伏着威胁人们人体健康的各种寄生虫。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通识课程就与寄生虫紧密相关,它是属于第三板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一般通识课程《旅行生活与寄生虫病》。
该课程将从人们在旅行生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住宿卫生、自然环境(虫媒)和户外活动等可能感染的各种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方式,重点传授与生命健康相关的严重寄生虫病的致病、流行和防治等基础知识,提高人们对不良的旅行习惯可能导致的严重寄生虫病及其对健康危害的严重性的认识,引导人们在旅行生活过程中自主建立起主动预防寄生虫病的卫生保健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旅行生活习惯以及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
课程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介绍
蔡国斌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寄生虫生殖生理与药物筛选
团队成员介绍
董惠芬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授
研究方向为血吸虫生物学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布
1、旅行生活与寄生虫病概论 3学时
2、肉类与寄生虫病 3学时
3、鱼类与寄生虫病 3学时
4、虾、蟹、螺类与寄生虫病 3学时
5、瓜果蔬菜类与寄生虫病 3学时
6、节肢动物叮咬吸血与寄生虫病 3学时
7、接触宠物、家畜等动物及野外游泳、漂流、嬉水等与寄生虫病 3学时
8、住宿卫生与虫媒感染 3学时
9、实践1:肉类压片查虫体;寄生虫大体标本观察 3学时
10、实践2:蠕形螨自查 3学时
11、问卷调查和相关视频 2学时
肠内寄生虫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除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采用了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视频、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测验以及实践操作和问卷调查等。其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视频,能够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以及危害性了解的兴趣;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又将内容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课后讨论和问卷调查又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以及课程本身的进一步改进。总之,该课程将静态(ppt)与动态(视频录像)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采取阅读、讨论及调查等方式,使得课堂生动且丰富。
显微镜下的绦虫卵
成绩评定
(1)课堂测验与效果调查:占总成绩的20%
(2)实践操作与课程讨论:占总成绩的20%
(3)课程论文与问卷调查:占总成绩的60%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汪世平.2014.医学寄生虫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周本江,郑葵阳.2007.医学寄生虫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 段义农,王中全,方强,郑葵阳.2015.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 周晓龙.2009.食源性寄生虫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詹希美.2015.人体寄生虫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