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一板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通识课程《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本课程从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始,讲述基督教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二十世纪的相遇;以20世纪中国文学领域重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为话题,讲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独特性,以及基督教文化对20世纪中国文学带来了哪些变化、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态度等话题。
课程负责人介绍
课程负责人。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新诗研究、当代汉语诗歌批评,近年关注“基督信仰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等问题。
荣光启
李会玲
团队成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学与汉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研科研项目“211”第三期子项目:《诗经》经学与文学阐释中的人文精神。
团队成员。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2003)、文学硕士(2006)和文学博士(2012)。武汉大学文学院师资博士后(2012-2014)。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诗和台港文学。
严靖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基督教文化概述 2学时
2、基督教的第四次来华 2学时
3、胡适与基督教 2学时
4、鲁迅与基督教 2学时
5、郭沫若与基督教 2学时
6、老舍与基督教 2学时
7、曹禺与基督教 2学时
8、冰心与基督教 2学时
9、苏雪林与基督教 2学时
10、课堂讨论:基督教、文学与现代中国 2学时
11、“十七年”时期的基督教文艺 2学时
12、1980年代的基督教文学 2学时
13、1990年代的基督教文学 2学时
14、北村的小说 2学时
15、新世纪中国的基督教文学 2学时
16、史铁生的写作与基督教文化 2学时
17、港台的基督教文学 2学时
18、课堂讨论:基督教、文学与当代中国 2学时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 大学本科生有一定的阅读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相长,彼此之间有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
2) 授课老师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基本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回答,并且以此作为平时成绩;
3) 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答疑解惑。
成绩评定
1)课堂参与程度(出勤率+对课堂提问的回答,30%);
2)课程论文(对本课程授课内容的回应与思考,70%)。
参考书目
1、中文和合本《圣经》。
2、《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