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课程

通识课程 | 《病毒与生命》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二板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一般通识课程《病毒与生命》。


课程旨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非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介绍病毒与生命的关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讲解病毒的本质、病毒与生命的关系,特别是病毒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熟悉生命的本质特点和病毒性疾病的危害,了解主要病毒性疾病的特点与预防知识,普及医学病毒相关知识,提高面对病毒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陈宇

undefined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方向为医学病毒学。

团队成员

潘兹书,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方向为病毒学。


朱 应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方向为医学病毒学。


周 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病毒学。


刘青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方向为分子病毒学。


刘  实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


熊  勇,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


吴  莹 ,武大基础医学院特聘研究员。


徐  可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选取医学病毒学的基本科普知识,主要讲述目前普遍流行的致病性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并通过学习、参观和讨论,让同学们对病毒防控有全方位的了解。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病毒的本质,讲授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生存方式及特点。


第二部分, 肝炎病毒,讲授乙肝病毒的特点与防治。


第三部分,流感病毒,讲授流感病毒的特点与防治。


第四部分,虫媒病毒,讲授蚊虫传播病毒的特点与防治。


第五部分,冠状病毒,讲授萨斯等冠状病毒的爆发及防治。


第六部分,认识艾滋病毒,讲授艾滋病毒的特点与防治。


第七部分,参观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病毒学科研。


第八部分,病毒与凋亡,讲授病毒的致病过程与机制。


第九部分,参观四级生物安全国家实验室,了解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第十部分,病毒的危害与防治,讲授病毒感染传播机制及通用防护知识。


第十一部分,座谈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并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如下:

图为《病毒与生命》课堂


1. 授课老师由生命科学学院的四位教师共同担任,轮流授课。四位教师都曾留学海外,长期从事病毒学的一线研究,有丰富的科研经历,能结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自身的科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授。避免了单人长期授课的局限性及局限性。


2. 课程安排经过长时间规划和发展,选取目前普遍流行的致病性病毒为授课内容,并在“病毒的危害与防治”这一章节中及时添加更新突发、新发、再发的病毒内容,如2015年的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授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最基础的病毒学知识,同时还涉及当前新生病毒等研究热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3. 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以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授课时,注意照顾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使所讲授的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一些例子进行授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每节课会预留出时间供学生讨论及提问,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评,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5. 为了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本课程,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在互联网上专门为本课程建设了两个“病毒与生命”教学辅助网点,供学生下载相关资源,了解课程信息,预习及复习本课程,课后讨论。


6. 通过参观访问和座谈讨论的形式,全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病毒学研究及病毒学防控的科普知识,宣传武汉大学病毒学研究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出席听讲与课堂讨论)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平时上课签到及课堂讨论;终极考核成绩占70%。终极考核采用撰写专题小论文、拍摄专题科普小视频、制作专题科普网站或公众号、艺术表演等多种灵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