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一板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通识课程《说文解字》导读。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汉字构形所携带的传统文化信息,为古代文献阅读打好基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汉字的性质、汉字发展简史,《说文解字》540部及其常用字及其体现的文化信息。
课程负责人
邓福禄
邓福禄,男,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汉字学。
教师团队介绍
1
韩小荆,女,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学,在本课程中担任主讲职务。
2
肖毅,男,文学院古籍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在本课程中担任主讲职务。
3
王统尚,男,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学、汉字学,在本课程中担任主讲职务。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世界各国文字与汉字;汉字产生的传说:仓颉造字说、八卦说和结绳说等;汉字的自源性和陶器、龟甲上的刻符。(2学时)
2、甲骨文、金文和战国诸载体上的文字;《说文解字》中的小篆、籀文和古文。(2学时)
3、隶变和隶楷汉字;简体字的来源。(2学时)
4、许慎与《说文解字》及其常用字。(10学时)
5、《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2学时)
6、《说文解字》常用字。(16学时)
7、答疑。(2学时)
课程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内容为《说文解字》540部首及其常用字阅读和书写。
期末考察:内容为写作常用汉字文化的短论文。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网络时代下开展教学活动,使用一些较之传统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先讲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再展示一些示例(将其录像并制作成视频),让学生明白探求知识的方式方法,如“仓颉造字说”的史料来源、史料真实性及其本质、该传说的影响。余下部分让学生分组查资料并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混合式教学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多种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学生,混合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三种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是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说文解字》课程的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传统讲授,让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有效仿对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某一个主题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翻转为主动学习。
讲授时面对大班(几十人或百人以上);讨论时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主持讨论。
教材及参考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
2、张舜徽《说文解字》导读
3、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