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一板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通识课程《台湾历史文化》。
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他们对台湾问题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目标,具体分为:台湾问题的由来、演变与现状;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主从、源流关系;战后台湾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教育;196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中西文化论战;1970年代以来台湾的左翼运动;鄂台之间历史连接与现实联系。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谢远笋
谢远笋,湖北宜都人。2010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为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教师;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讲师。
曾担任《诸子学通论(先秦诸子专题)》《儒家哲学专题》《现代中国哲学》《“尚书”导读》《“四书”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工作,饱受学生好评。
团队成员
姜海龙
姜海龙,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教授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报刊与社会文化史。近期研究方向以清末新式官报、手绘画报为主,兼及清末的“局”的研究。此外学术兴趣尚在二十世纪官僚政治演变史、近代以来国人情绪史等。
课程介绍
本课程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在授课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围绕台湾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问题而展开。第1个专题梳理台湾问题的由来、演变、现状,及其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之关系,分析“台独”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演变。第2讲厘清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主从、源流关系。第3讲检视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得失,进而批判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文教政策。第4讲梳理战后台湾的历史教育,批判以所谓“同心圆史观”为代表的历史分离主义。第5讲以多学科视角探析196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中西文化论战。第6讲检讨1970年代以来台湾的左翼运动及其分裂,探究台湾政党政治的缘起、演进、特质、前景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1949年前后,部分鄂籍人士赴台,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发挥作用,其中不乏贡献卓著者,其社会影响力持续存在,业已凝聚成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桥梁。这些人物及其社会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另一方面,随着鄂台两地融合发展,湖北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台资台商快速发展的热土,近年来鄂台之间青年交流日益热络,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湖北读书、就业创业,成就人生的梦想,他们在鄂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亦值得分享。故设“鄂台之间”为第7、8讲。
本课程的开设,无疑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他们对台湾问题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本课程的主讲人为台湾研究所的谢远笋博士与历史学院姜海龙博士,二人从事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多年,多次赴台参与学术交流,主持、参与相关课题多项。两人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大纲
台湾问题的由来、演变与现状 |
2学时 |
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体 |
2学时 |
战后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 |
2学时 |
战后台湾的历史教育 |
2学时 |
1960年代的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
2学时 |
1970年代以来台湾的左翼运动及其分裂 |
2学时 |
鄂台之间一 |
2学时 |
鄂台之间二 |
2学时 |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30%,依据出勤率及课堂讨论情况。
2.期末成绩70%,提交3000字左右学术短文。
参考书目
1.连横:《台湾通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台北:正中,1970
3.陈映真:《陈映真作品集》十五卷,台北:人间出版社,1988
4.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5.王晓波:《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
6.郭纪舟:《七〇年代台湾左翼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
7.王晓波:《交锋──统独论战三十年》。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
8.尉天骢:《民族与乡土》,台北:慧龙文化有限公司,1978
9.若林正丈、刘进庆、松永正义:《台湾百科》台北:克宁,1993
10.《台湾社会运动史》(全五册),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