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NO.20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文学与人生》。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文学是人学”,围绕着文学和人生的六大基本问题依次展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 阐释文学对人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主讲教师介绍
汪树东教授
汪树东,男,汉族,江西上饶人,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外文学研究。
本科生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与人生,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名著研读,生态文学,西方经典诗歌研读。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现当代文学研究专题,近现代西方文学专题,20世纪西方文学专题。
博士研究生课程:世界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理念,围绕着文学和人生问题的基本关联展开,结合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阐释文学对人生的书写和启示,从而丰富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
本课程要求学生研读中西方文学名著原作,写好读书笔记,进一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明批判力度。
本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本课程基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理念,围绕着文学和人生问题的基本关联展开,结合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阐释文学对人生的书写和启示,从而丰富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
课程大纲
绪论 文学与人生的内在关联
一、文学:打破人生的自明性
二、文学:发现人性的复杂性
三、文学:确立人生的超越性
四、中国文学的局限与可能
第一讲 文学与爱情
一、说说爱情
二、文学书写爱情
三、没有信心的爱情——北村短篇小说《玛卓的爱情》研读
四、真实自我沦陷的爱情——北村中篇小说《周渔的喊叫》研读
五、爱情与自我认同的难题——韩国金基德导演的电影《时间》研读
第二讲 文学与复仇
一、仇恨与复仇略说
二、文学中的复仇书写
三、复仇的无效——鲁迅短篇小说《铸剑》研读
四、复仇的恐怖——曹禺话剧《原野》研读
五、非暴力的抗争——美国伯勒导演的电影《甘地传》研读
第三讲 文学与欲望
一、欲望略说
二、文学中的欲望书写
三、欲望的噩梦——邱华栋中篇小说《生活之恶》研读
四、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研读
第四讲 文学与苦难
一、苦难略说
二、西方悲剧的苦难书写
三、人为什么会被苦难摧毁——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研读
四、忍受苦难可能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研读,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
五、人生能不能没有苦难——史铁生散文《好运设计》研读
六、人如何超越苦难——《圣经·约伯记》研读
第五讲 文学与死亡
一、死亡略说
二、文学中的死亡书写
三、死亡的拷问和超越——托尔斯泰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研读
四、死亡的恐惧和超越——日本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生之欲》研读
五、向死而生——日本电影泷田洋二郎导演的《入殓师》研读
第六讲 文学与信仰
一、信仰略说
二、文学中的信仰书写
三、基督教信仰的根源——《圣经·马可福音》研读
四、人的尽头,神的起头——北村中篇小说《孙权的故事》研读
五、绷紧生命的琴弦——史铁生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研读
结 语 文学对于人生的启示意义
课程授课方式
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中电影《时间》、《甘地传》、《生之欲》、《入殓师》等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所讲授的作品并写作读书笔记。
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参考书目(部分)
[1] 《为什么读经典》(第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卡尔维诺,2008。
[2] 《西方正典》(第1版),译林出版社,布鲁姆,2005。
[3]《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史铁生,2005年。
教师采访
Q: 采访问题
A: 汪树东老师答问
Q: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开设这样一门叫“文学与人生”的课程呢?
A:关于课程的名目,以前在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吴宓教授就已经开过文学和人生的课程,这种课程在当时的影响就比较大。我们国内在文学院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偏重于文学史,像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还有西方文学史等等,还有加上文化概论式的那种课程。那么在这些课程之外,你要打通,也就是从人文学科的综合性角度来看,打通从文学和人生、和社会、和国家、和天下各种关系的课程。
这种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各个老师会有不同设计的角度。那么“文学与人生”提供这样一种设计的角度,引领学生思考文学和人生的关联,同时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怎么去思考人生的基本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思考,整体上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Q:您在课程中提到了人生的六个问题,爱情、复仇、欲望、苦难、死亡、信仰。请问您是怎么确立这六个问题的呢?
A:这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基本的问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爱,爱情作为控制性的力量,与之相对的是恨,因此我们会讲文学与仇恨,或者说复仇。爱和恨,是控制整个世界最基本的两个情感力量,也恰恰是文学中书写特别多的两个主题。接下来是欲望,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也是人生最基本的一个主题,也是文学反复书写的主题。再由此顺延下来呢,就是苦难,有欲望、有爱、有恨,往往就会有苦难,我们称之为苦难的人生,有好多文学作品和好多作家对苦难问题有特别的关注,那么我们就思考一下人应该怎么面对苦难,怎么样超越苦难,这些作家又是怎么样启发我们的。随后再下去就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死亡。死亡问题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主题,比如像托尔斯泰作品里非常细致的对死亡的描摹,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要引领我们同学再次来思考这些基本问题。最后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还是要确立一种信仰,像史铁生、托尔斯泰、托斯卡耶夫斯基、卡夫卡等等这些作家在这个方面也会引领我们。
这些问题是人生在世的最基本问题,也恰恰是文学作品非常关注的。我们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Q:通识教育是我们学校最近的热门话题,请问您对通识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A:在武汉大学里,我们更关注的是人文学科的系统的、层次性的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对人类历史中影响深远的作品的阅读和讲解,比如《理想国》《老子》《庄子》这些最基本的人文社科作品,引领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对世界的理解,提供一个人文性的平台。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要开文学与人生的通识课,同样也是在这个方面要让学生有一种更宽广的人文视野,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让他能够形成一种非常敏锐的,富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文意识。这是通识课追求的目标。
Q: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本或者几本您最近在读的书吗?
A:我们做研究的时候阅读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书,给一般本科生推荐可能不太合适。如果推荐与《文学与人生》相关的,我会推荐史铁生的随笔集《病隙碎笔》。是一则一则语录式的,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句子,对人生、对文学也有非常深度和透彻的看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