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史论基本知识课程群
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艺术史将艺术的发展放在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等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艺术史始终是欧美国家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比如,在普林斯顿大学2004年为本科生提供的20多种艺术课程中,绝大多数属于艺术史类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也不例外。根据学院艺术学会(college artassociation)提供的全美50所高校调查报告,全美高校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设了800种以上的艺术史课程。其中哈佛大学所开设的艺术史课程包括各类通史和专史,达61门之多,涉及面非常广。
艺术史论基本知识课程群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史》、《美学》、《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书法概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电影史》、《中国建筑史》。
2.艺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群
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要侧重于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实现艺术对学生情感陶冶、创造力想象力发展、审美情趣提升等功能。其目的主要是以艺术通识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艺术鉴赏与批评、感悟课程群还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开设课程包括:《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舞蹈鉴赏》、《交响乐赏析》、《书法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外名曲赏析》、《中外名城赏析》、《中国园林赏析》、《中国乡土建筑赏析》、《中国民族服饰赏析》、《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后现代艺术与美学》、《老庄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等。
3.艺术实践与体验课程群
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提倡采取实践、体验、实训形式,组建艺术工作坊、研习班、体验营,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艺术表现活动,提高艺术创造、表达思维和能力。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三维动画制作》、《合唱》、《器乐演奏》、《小品创作与表演》、《经典电影配音体验》、《舞蹈表演》、《歌曲演唱》、《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中外戏剧文化精粹》、《声乐基本原理与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研习》、《舞蹈形体与气质培养》、《影视后期制作》等。
本次通识教育深化改革将大力提高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的比重,重点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艺术工作坊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演奏中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其艺术表达能力。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的所有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倡导情境式、立体型、打通化。鼓励大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参与、对话、互动、体验,既吸纳多元艺术教育理路,又弘扬中华乐教传统精华,并追求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