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三板块“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的核心通识课程《宗教学概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历史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宗教学又是一门关于宗教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问,因此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世界诸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内在本质以及当代宗教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中国宗教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研究宗教学和宗教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质。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翟志宏
翟志宏,河南南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中西哲学、宗教与文化诸方面的问题有着长期的兴趣。近几年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宗教与中世纪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有“托马斯难题:知识、信念与合理性”和“哲学、宗教与文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介绍·评论·思考》和《阿奎那自然神学思想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阿奎那立场:应对知识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古典表达形式”、“阿奎那存在论证明的理性立场与神学内涵”等诸多研究论文,参与或主持了有关中世纪哲学文献、托马斯难题、阿奎那的现代意义和“宗教学”教材等多项理论课题的研究。
团队成员
黄超
黄超,男,1970年9月出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宗教学系副系主任,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学原理、中世纪哲学、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等。主讲课程有《宗教学概论》、《西方宗教哲学史》、《中西宗教文化比较》、《基督教会史》、《宗教社会学》等。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论托马斯的存有类比思想及其语言学意义》、《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探求宗教对话的东方模式》等。
教学计划
1. 导论部分 4学时
2. 历史部分 6学时
3. 本质部分 6学时
4. 功能部分 6学时
5. 当代部分 6学时
6. 中国部分 4学时
7. 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 4学时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一、 集中力量抓教材建设。于2010年9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容更为丰富的教材《宗教学》,对宗教学原理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本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级教材,在使用中收到了学生和其他高校教师的广泛好评。
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目前,我们已经较高质量地完成了《宗教学概论》多媒体课程的制作,重新制作了演示文稿,建立了自身的课程网站,更新了基本资源及拓展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也将极大方便学生们的在线学习。
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本课程曾多次邀请省委统战部门、武汉市宗教局等部门的同志介绍我国宗教的现状及党在现阶段的宗教政策,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部门的学术活动与田野调查。我们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学内容富于时代精神和实践品格。此外我们还将武汉归元寺、中南神学院、黄梅县四祖寺等重要宗教场所设为本课程的教学基地,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考察研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优化课程建设。“宗教学概论”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和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及全校学生选修的“通识课”,众多任课教师为优化课程建设做出了多方的努力。2007年本课程被评为湖北省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五、坚持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宗教学概论”课程是几代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坚持实施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把它作为提升和延续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安排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实现教学相长。
成绩评定
平时测验+课堂讨论+期末考试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段德智:《宗教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参考书: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