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二板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核心通识课程《环境与人类》。
本课程将课堂讲授和课前自学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发挥教学团队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素质,培育学生战略思维和视野。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人地关系的基本框架,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人类面对生态环境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使学生具备生态环境意识和危机意识,对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恩,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工作中主动肩负起协调人地关系的重任,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施晓文
施晓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
团队成员
章玲
章玲,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与环境法。
团队成员
肖玲
肖玲,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资源利用。
团队成员
彭善枝
彭善枝,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地学与环境经济学。
团队成员
邓红兵
邓红兵,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设计从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由于二者的关系复杂,涉及面太广,本课程筛选重要的方面,并按照其内在联系,设置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介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环境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对人类主要的功效价值及人类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行动。
第二部分,人类与基本环境要素间的关系。分章节介绍人类与大气环境、人类与水环境、人类与固体废物、人类与土壤环境,包括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主要负面效应和基本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第三部分,环境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经济、环境与法。介绍人类社会健康、经济和法律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给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建议。
第四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两个主题,其一是考察珞珈山水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其二是参观武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让学生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① 通过“学习通”APP 建立“环境与人类”课程的网上平台,使学生在课堂外了解讲授内容,阅读文献资料,并可观看推荐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准备内容和讨论结果通过 APP上传,教师可以网上评阅。建立网上讨论答疑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② 鉴于本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拟打算在第二章资源库、第十章水资源利用和第十三章环境污染等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在“学习通”APP 上提前发布任务,各小班则分别讨论并准备相应内容的课件,然后在大班上交流讨论,互相学习,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节省学生时间的效果。
③ 设计野外考察和室内参观等教学环节,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
学生进行实习成果展示
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考勤、课堂讨论×20%+课堂翻转、实习汇报× 30%+结课论文 ×50%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待编写
参考书:
3.曲向荣主编.《环境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
4.巴利.C 菲尔德,玛莎.K 菲尔德 著;原毅军,陈艳莹 译.《环境经济学》(5e)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注:网上可搜到 2016 年出版的原版 《Environmental Economics》(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