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 | 《心理学与生活》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四板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核心通识课程《心理学与生活》。


以心理学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心理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术视野的开阔、促进其自我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提升,并最终促进其人格与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教师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刘毅

刘毅,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FSU心理学系访问学者。一直关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同时也注重基础理论在健康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婚恋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尤其是积极人格特点在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撰写、参编、翻译学术著作多部,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多项。



团队成员

赵俊华

赵俊华,197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2003年9月到西南大学学习,专业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6年获西南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2月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院心理系;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3F2E

   


团队成员

曲晓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临床心理系博士,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依恋、压力、应对、亲子关系等。

1B6A


   


团队成员

张文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博士,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临床与社区心理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儿童青少年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家庭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的人格障碍诊断与成因分析。


           

团队成员

张春妹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毕业,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毕业,2008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2009年10月-2011年2月杜克大学神经与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2011-2017年武汉大学心理系副系主任。2014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当代文化心理学研究”负责人(2012-2016)。个人专著入选武汉大学社会人文学术丛书,主译“文化心理学精品译丛”(2013年),主编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初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毕生发展与社会适应》等专业课程,开设MOOC《发展心理学》、通识课《毕生发展心理学》。现任SSCI学术期刊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国际学校心理学》副编委,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


           

团队成员

胡军生

胡军生,江西峡江人,副教授,心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持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研究、青少年人格与社会适应、自我价值定位在生活事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人格量表的编制与试用,以及政府与企业委托项目党政领导干部的知识与能力测评、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团队成员

李杰

李杰,女,生于1980年,湖北襄阳人,心理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习记忆及情绪的生物心理学机制。负责本科生课程《神经生理学》及《生理心理学》。


           

团队成员

王志云

王志云,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健康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开设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适应、家庭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教学计划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3学时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3学时

第三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3学时

第四章 学习与记忆  3学时

第五章 认知过程  3学时

第六章 智力与发展  3学时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  3学时

第八章 人格与社会  3学时

心理学实验   8学时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从自身体验出发的授课方式。为达到真正能促进大学生自我与社会功能的发展与完善,本课程教学拟从学生切身体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启发学生回忆生活经历,举例典型社会生活事件,从中感受并理解心理的存在和问题等。


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本课程广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堂上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自制的PPT课件,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课后大量相关材料采用云存储方式,由学生随时上网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与辩论,以展现学习结果,并促进和启发更深层的思考。

348E



3.使学生更多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体现主导性。本课程从大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出发来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于个人、他人或社会的经验性回忆,进行概念或问题解决的支架性教学,做教学基本环节的调控者,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主体性、主导性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并进而学习如何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促进自己的学习、促进自身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期末开卷考试(占总评60%)和平时成绩(占总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两部分:

1、结合所学心理学内容,完成1份平时作业(占总评20%)

2、课堂活动任务与讨论(占总评20%)



教材及参考书


1.《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著),王垒、王甦等(译),2016。

2.《心理学导论》(第9版),韦恩﹒韦登(著),高定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心理学导论》(第2版),黄希庭,人民出版社,2007。

4.《普通心理学》(第3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基思﹒斯坦诺维奇(著),窦东徽、刘肖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6.《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著),白学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7.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劳伦斯﹒莱特(著),郑雅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