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优秀核心课程 | 苏德超《哲学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 :2019/07/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为了加强对“武大通识3.0”课程的管理,促进立项课程持续改进,根据《关于对“武大通识3.0”课程进行年度考核的通知》(武大本函[2019]45号),本科生院组织专家对2017年立项的第一批“武大通识3.0”核心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进行了年度考核。

苏德超老师的《哲学核心问题》、赵江南老师的《宇宙新概念》和易栋老师的《中华乐教导引》三门课程获评“优秀核心通识课程”。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苏德超老师的《哲学核心问题》。


珈外拥趸逾千万 校内知音卧讲坛


“珈外拥趸逾千万,校内知音卧讲坛”,这是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在第三届通识教育研讨会上对苏德超老师的评价。


用这样的一副对联形容苏老师《哲学核心问题》这门课程恰如其分,苏老师的课可谓是红遍校内外的热门课程。


就校内而言,很多学生大学四年都在抢这一门课,希望在校期间能够上一次苏老师的课。就算没有选上这门课程,学生们也会去旁听。曾经出现过为了听苏老师的课,学生趴在讲台地上的情景。而上过苏老师课的同学给予了课程极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苏老师的课程评价系统中随处可见。

undefined

苏老师的课堂


         

“很幸运能在苏老师的课堂,武汉大学因为有苏老师而多了一束通透与睿智的光。”

“苏德超老师的形而上学课总能带给学生震撼和思考。课堂上苏老师总有或深刻或风趣的妙语,引人入胜;课后苏老师与同学们交流时的认真亲切更令人感动。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课程出现。”

“老师讲课幽默风趣但思维严谨,很感谢他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这个富有逻辑理性魅力的学科。”

“作为一名辩手,我是从金秋的赛场上被苏德超老师圈粉的。在去年的赛场上被老师点评过,也去听了红枫的学长学姐们被老师评判的比赛,老师发在微博上的每一场的评判笔记我都认真看过。对于辩手而言,有这样一位认真的评委真的受益匪浅。坦白讲作为理工科学生,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哲学,但是在这课堂上进行了思考,也大概掌握了总结观点的方法,收获很大!谢谢老师,上过这门课算是圆了武大诸多辩手的梦想,我会继续当老师的迷妹!”


         


在这些评价以外,当我们以分数去量化苏老师的课程时,我们会发现苏老师的课程评分高得惊人。今年是《哲学核心问题》开课的第10年。从全部评教结果来看,除了2014年春季的课程评分低于95,在其他年份中,苏德超老师的教学评分都在97分之上,一大半的年份高于99分。而针对2014年春季课程的评分,苏老师曾这样打趣道:“我也不知道14年的课出了什么问题,从统计学上来讲,这大概就是误差。” 2018春季的评教结果是:教师评价99.88,课程评价99.80。2018年秋季的双项得分也均超过99分。对于一门公选课来说,这样的高分非常罕见的。


而在校外,苏老师仍然吸粉无数,媒体对苏老师及其课程的报道也数量众多。


其实,苏德超老师的《哲学核心问题》早已成为了武汉大学一门“网红”课程。


早在2011年,苏老师的期末考题就已经“火了一把”,虽然那并不是苏老师第一次采用这种“活题”入卷。考试结束后有同学把试卷内容发到了网上,这份试卷在当时被众多媒体报道。


2018年3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颖迪撰写的《形而上学的亲吻:无聊的哲学课,他却被学生求着拖堂》作为真故非虚构大赛第7篇入围的稿件,获得超过千万的阅读,在朋友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多家媒体报道了苏德超老师的课程。从2018年6月8日搜狐新闻的《柏拉图与面包: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引发大众讨论,到2019年1月16日《楚天都市报》的《哲学课期末考“科幻小说”,武大个性老师不当网红当校红》一文被环球网、东方头条、搜狐网、新浪教育等多家媒体转载,再到2019年4月16日人民网《武大哲学教授走红 曾在黑暗中讲课两小时无人离开》一文被网易教育、东方新闻、人民政协网、未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苏老师《哲学核心问题》的“网红”程度可见一斑。

undefined

《楚天都市报》2019年1月17日对苏老师的报道


回归文本:从“讲授”到“引导”


《哲学核心问题》能够如此热门,收获极好的口碑,这和苏德超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老师从不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一旦有了标准,那就不能算是人文了,“我们是人,唱歌有标准的唱法吗,写诗有标准的写法吗,没有,如果有,那它就一定不是人文。”


“我们是人”,这是苏德超老师决定用故事、场景来引导学生进入哲学话题的原因,上课的时候,他多次提醒学生,人是故事的动物,人是为故事而活的。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都在试图用他或他们的一生讲一个故事,故事让生命更值得去过。


然而,在《哲学核心问题》开课之初,苏老师并不是这样想的。最初他也想着“要回归到伟大的作品”,但是同学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所以授课方式就是帮助学生把知识嚼烂,提取出知识点,让学生来背,“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想法,节省时间,就像今天的各种知识付费,几分钟讲完一本书”。

苏老师在讲课


很快,苏德超老师就发现,这太糟糕了,这种快餐文化本身就不是人文学科应有的学习方法,他觉得,“人文与科学不同。人文阅读要求进入时间,科学阅读要求远离时间。人文作品,一秒就是一秒,可以延长,但是不能压缩,最美妙的体验,你恨不得把一秒钟拉长成你的一生。看一篇科学论文,大家都用一天,而你只用一分钟,我会说你是天才,但是看一本小说,比如金庸射雕三部曲,大家都用三天,而你只用了三分钟,毫无疑问,大家不会称赞你,只会觉得你在糟蹋东西。”


为什么要回到文本?因为人类存在那么多年了,有很多是文明的积累、积淀,我们要阅读经典的文本,跟伟大的人物对话。经典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通过跟那些伟大的人物对话,我们就可以很快地切入到哲学,可以避免走弯路。跟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可能可以变得高尚,就算不会变得高尚,我们也会知道高尚是怎么回事。那么跟伟大的人物在一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伟大是怎么回事,可以在心理上倾向于伟大,向着伟大的方向努力。


回到文本之后,同学们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周围人的生活中体会那些哲学问题,再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些问题和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放在一起。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了一个真正的哲学。


苏德超老师开始了改变,他逐渐从“讲授”转换为了“引导”:通过故事或生活场景引入哲学问题,通过讨论推进授课,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接近经典。正是这种改变,让他的哲学课越来越受欢迎,听过他上课同学又会形成口碑效应,所以苏德超老师在学生中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来听课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哲学核心问题》从冷门变成了大热课程。苏老师曾经自嘲地说,“就我的外在特征,走在路上,我连路人都不是,顶多是路,是路的一部分。行人会自动忽略我。我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第一印象,而是第二、第三甚至第n印象,他们来听我的课正是因为这第n印象。”

undefined

苏老师的课堂


哲学院18级研究生曾梓煜在本科时的“烛光导师”就是苏德超,用她的话来讲“苏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他是一种引导,但是最终改变你的还是你自己。”


苏老师也曾试图拍摄网课,但令他纠结的是,他的授课形式完全不适合慕课视频学习,因为他的课堂差不多全是由讨论推进的,而慕课只有一两个机位,没办法呈现出课堂的场景,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在苏老师看来,慕课不是传递人文的好方式。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光要有知识层面的交流,还要有生命层面的交流,这个才是重要的。同时,人文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个体间的交流。“上课的时候,我想的不是在给一个班上课,而是给在座的一百多位同学上课。”苏老师力求帮助每个同学处理自己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地方迷了路。



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者的哲学”到“学生的哲学”


苏老师认为高校存在两种“哲学”:“学者的哲学”和“学生的哲学”。学生希望学习的哲学,是“本来的哲学”,而不是“学者的哲学”,前者的价值体现在澄清观念、构建意义、捍卫自由,后者则是学者的谋生手段。“学者的哲学”虽然是高校哲学教师最为熟悉的,但由于专业性、狭窄性等特点而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用“学者的哲学”取代“本来的哲学”是不可取的。在苏老师看来,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最终都要回归到教育本身。

undefined

苏老师在第三届通识教育研讨会上发言


苏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视,他强调,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学。把一些理论说的再天花乱坠,再符合今天的一些潮流,如果对学生来说没有效果,一切都没什么用。”


“所以一定要随时去问学生,问他们是不是真的懂,而且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一些答案的偏差,一定要告诉学生:只要是你不懂,那肯定是我不懂,凡是我懂的,并且时间足够的话,你一定是可以懂的。第一点是你一定能听得懂,即一定能够感觉得到你懂了。第二点则是你感到懂之后,你还能经得起我提两个三个问题,你的回答让我觉得你真懂了。”


苏老师认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确实保证教师是在教学,而不是在炫耀技术。一个老师想要炫耀技术太容易了,讲的学生不懂,自己不懂更容易,可是这样做没有意义。所以教学重要的不是炫技,教学必须达到教育的终端,也就是在学生身上。


苏老师的课程对于学生的逻辑锻炼也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当发言的同学表述不清楚或者逻辑混乱的时候,他首先会说,“慢一点,慢一点,给出你的观点,然后提供你的论证。所谓的思考过程,无非是把你想说的东西变成结论的过程。”“思想是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能给出理由。大学并不培养意见领袖,大学培养思考者。”


         


“睿智卓然现锋颖,讲台三尺彰情怀。哲思一脉涵万象,次第心花迤逦开。”这是苏德超老师荣获2019年“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后,易栋老师为祝贺所作的《赠德超学长》一诗。


睿智卓然,情怀高尚。苏老师用自己的真心在对待学生,而学生也以同样的真诚回报了苏老师。虽然苏老师和他的《哲学核心问题》成为“网红课程”,收获了无数赞誉与荣耀,但是,或许苏老师最在意的,还是他是否在课堂上指引了每一位迷路的学生。